首页 > 新闻 > 百姓热点 > 正文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滁州模式”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滁州视察指导工作,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共话建设与发展大计,浓浓深情,殷殷厚望,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带到皖东大地,给致力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滁州人民增添了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用绿色绘大地。自开展“绿色滁州行动”以来,我市共实施绿化项目建设400余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提升绿地600余万平方米,森林面积640.6万亩,森林覆盖率31.6%,生态建设逐步加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价值城市。

让环境更清新。五年来,通过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主动仗,全市大气PM10指数平均浓度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年控目标。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湖库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特别是西涧湖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被环保部列为全国学习典型。

“城市山水最羡滁,山宜樵木水宜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一折山水一折诗,今天的滁州,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滁州转型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开创了“环滁皆美”的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需要用规划的“指挥棒”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对滁州而言更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践行绿色理念,滁州一直在努力。

2011年,我市掀起了自建市以来规模最大、拓展范围最广的“绿色滁州行动”,随后,又积极推进并完成了《滁州市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滁州市园林树种规划》《滁州市绿道总体规划》等涉绿规划,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开展了《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目前该规划已经专家评审、市规委会等审核,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规划》编制、《滁州市城市绿线规划》修编等工作,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同时,各县(市、区)均完成了《绿地系统规划》等的编制,确保以规划为引领,全市城乡绿化建设和城乡绿化特色有目标、有方向。至此,我市开拓了一条条绿色的大道,奏响了一曲曲播绿的劲歌。

2014年8月22日,市委召开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三个发展理念。随后,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了六项绿色发展行动。

根据规划,我市按照“三区四线”管控内容,以“一带二核四环多点”绿地系统为指引,通过清流河生态景观带、四条环状绿地水系串联城区内各个公园节点,构建滁州山水自然景观特色;加强开敞空间景观视廊预留,推广小街区模式;加强遵阳街、北大街、金刚巷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通过划定历史城区界限,统筹城区历史风貌、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护。

2015年下半年,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方案,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专题部署,绿色发展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已被赋予了更新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发布了《滁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各项重点任务,将严格的保护制度拓展到各类自然空间和自然资源,为生态保护、环境改善构筑了一个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也为滁州未来的生态文明格局绘制了一幅新蓝图。

《方案》提出,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滁州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美丽滁州、打造生态文明滁州提供制度保障。

滁州立足绿色发展,走生产转型之路,主动舍弃许多流金淌银的产业,设立了招商引资“绿色”门槛,逐步做大做强GDP绿核,实现生态崛起

“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节点、加速转型的拐点、加快发展的起点、跨越赶超的赛点。失去‘绿色’这个生命线,经济发展就如同是‘竭泽而渔’,我们将丧失机遇、贻误发展。”市发改委负责同志直言。

我市下决心下大力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围绕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领跑。5年来,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1.3∶49.2∶29.5调整为17.2∶53.1∶29.7。先进装备、智能家电产值均突破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0.6%上升至1.8%,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两连冠”。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五。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43家。获批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三个发展”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文化、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培育新兴服务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6.6亿元,同比增长11.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8%,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同时,申报获批省级服务业发展集聚区8个。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先后申报获批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6个,其中,凤阳县获批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为第三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第五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柏科洪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获批为国家第二批“再制造”试点单位。一方面推进循环经济特色园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凤阳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南谯超越废旧家电和电子回收拆解产业园、定远华塑盐化循环经济园等,并形成一定规模,且将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外,我市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在风能利用上,已被省发改委批准为安徽省风电产业发展基地,并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大型低风速风力发电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发建成并网风力发电场16个,可实现年发电量11/17亿千瓦;在太阳能利用上,全市已建成大型光伏发电项目3个,在建项目9个,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可实现年发电量5亿千瓦时;在生物质能利用上,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个,在建秸秆发电项目3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个,预计到2017年,全市规划建设的1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可全部建成。

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城市中,市委、市政府努力平衡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问题,在共筑环滁皆美家园进程中,以科学的绿化体系布局,推动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功能提升,擦亮了我市的“生态招牌”

3月1日,总面积21.6平方公里的明湖工程已拉开建设大幕,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的大型综合性生态产业园和海绵城市典范。

鲜为人知的是,对于这片土地如何使用,我市谋划犹豫了好几年。明湖所在区域周边环绕着城南新区、高铁站、南谯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如果作为建设用地,价格会非常高。因此,对于这块地如何使用,一直以来都有不同声音。直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到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提到绿色发展,滁州全市上下达成了“不能与水争地,不能与绿争地”的共识,明湖工程才真正起步。

以明湖为例,近年来,我市逐步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在龙蟠河公园、菱溪湖公园、农中花园等建设生态驳岸、节水沟、透水人行道等,启动内城河改造、城南湿地公园、老城区北湖改造、紫薇北路建设等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此外,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建设,提标改造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我市投入运行的第一、第二污水出厂日处理量15.3万吨/日,第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5万吨/日,计划明年建成投入运营。目前,我市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8%。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我市大手笔勾勒了生机蓬勃、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五年来,我市先后实施“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三线三边绿化质量提升行动”“四项创建活动”(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示范段创建)“滁州市城镇绿化提升行动”,连续多年开展“绿色滁州”“绿化攻坚行动”。截至2015年底,全市森林面积640.6万亩,森林覆盖率31.6%,活立木总蓄积1670万立方米。全市已建成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4家国家级森林公园,白鹭岛、南屏山、老嘉山、龙窝寺、红琊山5家省级森林公园,皇甫山、女山湖2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池杉湖省级湿地公园。

按照“路建到哪里,树栽到哪里,地块改造多少,游园增加多少”的绿化建设理念,我市自2011年以来,连续6年开展“绿色滁州行动”,共实施绿化项目建设400余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约1200余万平方米,提升绿地约600余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了南湖三四期、龙蟠河公园二期、菱溪湖公园、清流河公园一二期、丰乐亭公园、中国农民歌会广场、会峰公园、永乐路公园、中央公园一期、大王公园等为代表的重点“精品、靓点”项目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12%,绿地率3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平方米,先后荣获“安徽省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

绿色发展要将城市和农村统筹考虑,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和美好乡村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既看得见山水又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径

为还滁城百姓头顶一片“滁州蓝”,我市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将大气污染治理纳入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效能考核范围,向污染宣战。据了解,今年我市制定了《滁州市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计划》,谋划实施年度重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129个,目前已完成70%。通过近5年来持续有效治理,2014年我市PM10平均浓度97微克/立方米,低于全省考核值;2015年全市PM10平均浓度87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10.3%;截至今年7月,PM10平均浓度83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到良好水平。

6月21日至22日,环保部举办了全国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西涧湖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被列为全国学习典型,成为我省唯一一个被选中的水源。五年来,我市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全市7个重点流域考核断面水质除来河外全部达标,来河水质从“十二五”初期的劣V类转到目前的IV至V类。湖库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此外,我市还在主城区及各县(市)城区开展了以市容面貌治乱、环境卫生治脏、建设秩序治违,进一步增强功能、增加绿量、增进文明,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让干净整洁有序的美好生活环境成为城市的新常态。同时,加快老旧小区改造,2014年出台《滁城老旧城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和今年又将其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制定改造的具体时间表和任务书,老城区32个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呼声迫切且符合一定条件的老旧小区,将在2014年至2016年分批改造,3年时间完成约100万平方米整治任务,涉及户数14637户。

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绿色村镇行动,通过传承村镇风貌特色、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我市1个镇4个村成功入选2015年安徽省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凤阳县小岗村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各乡镇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其中,来安县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模式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市83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今年,我市还积极谋划开展“百镇计划”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设施规划建设,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市88个乡镇政府驻地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滁州样板”。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