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人民网】幸福皖东,乡村处处美如画

滁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综述

初夏的皖东农村,最吸引“城里人”的目光。每到节假日,踏青、赏花、采摘……有别往日生活的清新体验总让城市里的人流连忘返。

2012年以来,我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点站位、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一幅乡土气息浓郁、人文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皖东大地徐徐展开。

规划先行建设山清水秀乡村

美丽乡村,首先是山清水秀、环境美丽。

为切实发挥规划龙头作用,我市着力以“1313”空间规划为引领,形成了中心村布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

与此同时,中心村建设规划突出“生态优先、公建优先、景观优先”原则,在规划编制理念上,以“聚焦水电路,整治脏乱差”为核心,以“两治理一加强”为抓手,围绕自身的资源和特性,注重传承和发展传统特色,体现科学性和前瞻性。在规划质量和水平上,积极组织美丽乡村规划专家赴各县(市、区)进行现场指导,对规划质量“把脉”,对热点难点问题“会诊”,确保未经专家初审的成果不参与评审;主动邀请省住建厅专家参与县(市、区)规划成果的评估、评审,对规划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规划成果应用上,围绕《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导则》《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的要求,做到“一本规划文本、一个实施方案、一批施工项目”,确保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经过创建,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小岗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专业示范村;来安县贾龙村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全椒县黄栗树村荣获“2016年度CCTV7寻找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天长市长山村荣获2016年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称号;明光市尖山村荣获“九康杯”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激发内生动力发展美丽经济

村美了,路靓了,山更绿了,发展“美丽经济”也就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拓宽致富的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增强农村百姓的获得感。

我市在清理盘活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把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同规划、同实施。

在选址上,突出结合优势产业,形成来安林桥、仰山、桃花、南谯曲亭、全椒河东、黄栗树等产村融合示范点。在建设上,则依托自然资源,结合村庄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打造特色产业,来安张山和复兴等村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发展上,抓住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有利时机,加大土地整理和流转力度,形成了全椒辉隆、南谯区曲亭黄金梨生产基地等。在项目上,全面实施“四大工程”,即“畅游滁州”景观道路体系建设工程、“百村千驿”乡村旅游驿站建设工程、“乡村记忆”重现工程和“乡村微田园”村庄美化工程。

资源和资产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农村活力再一次被激发,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幸福感、满意度自然与日俱增。

强化文化建设增添乡村魅力

建设美丽乡村,人心向美、向善,才是真正的变化。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市就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使美丽乡村不仅外在美,而且内在美。

新改扩建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工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各地则结合村庄历史、风俗传统挖掘了一批特色文化,许多村庄自发地组建了舞蹈队、体育运动队等,传承乡土文化,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充分利用“文化墙”宣传作用,精心设计内容,做到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一墙一主题;开展文明户、新风户、“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评选和“三留人员”关爱等活动,进一步引导村民素质的提升和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康居铜北”“幸福益民”“诚信李坡”等一批文明和谐乡村相继涌现。

一件件实事落到实处,带来的是村美街净人欢笑,更让文明和谐的乡风吹进了每位村民的心中。


人民网原文网址:http://ah.people.com.cn/n2/2017/0522/c376710-30218403.html

责任编辑:张友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