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滁州:践行新理念 城乡面貌新

火狐截图_2017-10-20T09-27-53.396Z

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创新模式强力推进精准扶贫

去年以来,滁州市坚持以产业就业扶贫为根本,以健康扶贫为重点,以“四严四覆盖”为保障,扎实开展扶贫开发“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不断探索具有滁州特色的扶贫新模式,确保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创新机制 务求工作实效

制定政策,强化保障。在2016年已制定的“1+36”政策配套文件基础上,新出台带有滁州符号的特惠政策:针对就业扶贫,出台了就业扶贫驿站指导意见;针对产业扶贫,出台了特色种养业扶贫“333”行动方案;针对“三带一自”扶贫模式,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针对“分贷统还”模式推广,优化金融扶贫方案;针对贫困户危房应改尽改,完善危房改造实施方案;为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出台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2017年市、县两级共统筹安排上级扶贫专项资金3.8亿元。

分类施策 推进产业扶贫

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把产业扶贫放在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村逐户制定方案。市、县两级均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行业 “智囊团”,分赴各镇、村精准指导。全市今年建设的35个村级光伏电站、8400个户用光伏电站均已并网,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23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已全覆盖,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

突出项目带动、社会支持。实施“N+贫困户”,多措并举带动产业发展。一是“项目+贫困户”,引导贫困户灵活自主发展产业。二是“大户+贫困户”,建立专业大户与贫困户利益捆绑机制。三是“股份+贫困户”分红兜底线。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保底分红”模式,整合资产资源,共建产业发展基地。

精准信贷 强化金融支持

推行小额信贷,助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小额信贷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扶贫工程,创新贫困户小额信贷“631”评级授信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现评级授信全覆盖。上半年共向13618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73%。

量化股权 资产收益扶贫

2016年以来,滁州市围绕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积极探索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方式,贫困户享受资产收益所带来的“红利”,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滁州市已探索出社会资本参与光伏扶贫、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生产经营收益、非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等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2016年滁州市财政资金投入扶贫项目3565个,其中种植业63个、养殖业21个、村级光伏146个、户外光伏3323个、其他项目12个,形成资产20489万元,实现资产收益2278万元,3794名贫困户从中受益,拿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滁州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在省级考核中始终保持片区前列,一幅乡土气息浓郁、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皖东大地徐徐展开。

串珠成链 打造特色风景线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严把“两个关口”(群众认可、专家审查),突出“三个结合”(与现有资源、功能整合、未来发展相结合),坚持“五个不准”(不准破坏自然环境、自然水系、村庄肌理、传统风貌、大拆大建),对8个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全面进行修编,全市已建成的149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普遍特色鲜明、环境优美。

串点成线,抓好示范。滁州坚持“珍珠项链”模式,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连片开发。去年以来,滁州美丽乡村建设围绕 “1124”目标组织实施,一批风光优美、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已经崭露头角。

产村融合 培育内生动力源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各地突出优势资源,精心谋划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各类产业,一批产村融合示范点脱颖而出。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近年来,滁州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激发了发展动力活力。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三变”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等,从“分田到户”到“分红到人”模式被新华社等众多媒体报道。

综合配套 提升内外兼修美

基础设施建设到位。确定房前屋后整治、道路通畅、村庄绿化、长效管护等11项基本建设任务,美丽乡村示范点全部做到水、电、柏油路(水泥路)、有线电视、互联网等五通,全面建成了幼儿园、卫生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改厕等“三大革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公共服务落实到位。全面启动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工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经过创建,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小岗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专业示范村;来安县贾龙村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全椒县黄栗树村荣获“2016年度CCTV7寻找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天长市长山村荣获2016年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称号;明光市尖山村荣获“九康杯”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打造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

近年来,滁州坚持以新型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能级,不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和内生动力,新区加速扩展,老城加速改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推进大组团 创造城市扩张新模式

树立组团发展理念。滁州中心城市过去的体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为此,滁州把组团发展作为城市扩张的主要路径,启动新一轮滁州城市规划修编,明确提出建设“一主四副”组团,打造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

突出交通先行要求。着力打造大滁城“半小时”交通圈。洪武大道、104国道改扩建等工程完工,标志着主城区到各组团的快速通道全面建成。滁马高速建成通车,推进滁宁轨道交通、滁天、来六、西环等高速公路建设,组团对外交通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截至去年底,“一主四副”区域集聚人口140多万人,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拥有7个开发园区,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0%,财政收入占全市的60%。

开展大建设 提升城市新形象

近年来,滁州持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主城区累计开展重点城建项目1000多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8平方公里扩大到90平方公里,路网框架拓展到120多平方公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跃居全省前列。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城市改造步伐。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增强市民获得感。实施重大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科学规划,以重大设施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中心城区城市能级和生态环境。近年来,滁州围绕一山(琅琊山)、一湖(明湖)、一河(清流河)、一城(滁州古城)“四个一”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山城一体、城湖共生的城市形态。改造琅琊山醉翁亭核心景区,恢复清流关、丰乐亭、龙池街景区,为琅琊山争创5A级景区奠定基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主城区累计实施 “绿色滁州行动”绿化项目480余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400万平方米,提升绿地600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组建大城管 开创城市管理新格局

去年以来,滁州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打响市容整治攻坚战,同时创新机制,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创建第四届省文明城市。

滁州市在全省开展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整合规划、建设、环保、公安、工商、水利、食品药品监督等多部门执法职能,综合设置城管执法机构,构建“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模糊向清晰的转变。

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苏滁现代产业园是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兴办的第一个园区,园区成立苏滁城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对道路保洁、绿化管养、路灯照明等29项城市功能进行一体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