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全椒加快创新转型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火狐截图_2017-11-21T08-27-53.649Z

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全国村民自治试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创新型企业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这一张张“名片”,承载着全椒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见证着全椒坚实的发展脚步。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该县深入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引导新市民住房消费,实现供需基本平衡,房价总体稳定。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规范各类金融活动,加强债务及金融风险防控,企业资产负债率、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组合拳”,实现综合成本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着力拉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以项目带动、资源整合、产学研联盟等形式,引导企业单独设立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支持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每个亿元以上企业至少要有1家技术依托单位,至少要有1个以上的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团队。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基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县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公开统一的县级科技计划管理平台,构建科技创新社会化评价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中介组织成立专攻技术集成、熟化、转移的机构,积极开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培养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的资本创新体系、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双创基地、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完善创业辅导、政策服务、孵化培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该县扎实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全椒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坚持“一流标准、竞争择优、市场主导、择优支持”的原则,在现代农业机械、关键电子材料等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领域,努力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引领带动全县产业转型升级。

抢抓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申报建设机遇,以创建省级工程机械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按照“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加快发展工程机械、电子新材料、应用环保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扩大基金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加速集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发展方向,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制造业集中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有条件的城镇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加快建设服务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服务业特色小镇、商业特色街区。鼓励引导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和软件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人力资源服务、健康养老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建成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2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3亿元的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在规模化、原料化、机械化、电商化、复合化上下功夫,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巩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形成农林领域支柱产业。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加大对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资助奖补力度,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互动机制,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到高校兼职。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文/图:刘怜露 蔡丽佳 禹强云 沈果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