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滁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

——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航拍来安池杉湖一角。记者卢志永摄

滁州网讯 “城市山水最羡滁,山宜樵木水宜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一折山水一折诗,今天的滁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和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价值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一大批“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滁州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绿色家园

漫步在碧波荡漾的南湖河畔,陶醉在琅琊山的绿色海洋,信步于龙蟠河公园、清流河公园……就连土生土长的滁州人都会禁不住感叹,“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处可见生机盎然的绿色。”

曾经,滁州是一个“绿地集中老城区,美景只看琅琊山”的老城。公园绿地建设相对滞后,只有南湖一期、北湖等少数几处,街头游园严重缺乏,绿化养护环节也有所欠缺,道路绿化进程缓慢,绿量与景观水平不高,植株层次不甚明显,行道树品种也相对单一,附属绿地建设方面较好的也只有自来水厂、蓄能电站、滁州学院等少数单位,城市各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推进“大滁城”建设,同时提出“五城联创”,把创建园林城市作为改善环境、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与大建设同部署、同推动。持续实施“绿色滁州行动”“城区绿化提升”“绿化攻坚”等行动,坚持“规划建绿、让路增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社区扩绿、街巷补绿”,新区抓扩展、老城抓提升,下决心拆迁换绿,下决心加大投入,量质同抓、点面结合。截至2017年底,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3258公顷,绿化覆盖率41.44%,绿地率3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4平方米,山水园林滁州已展露新姿。

加快公园绿地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建设了南湖公园、清流河公园、龙蟠河公园、菱溪湖公园、丰乐亭公园、农歌会广场、会峰公园、花博园等多个公园游园绿地,城市景观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市民出行不足500米就能步入绿色空间的目标。南湖景区综合整治工程、琅琊古道综合整治工程、龙蟠河主题公园等项目先后获得了“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完善道路绿化配套。坚持“路建到哪里树栽到哪里,地块改造多少游园增加多少”的工作思路,及时跟进城市道路建设。同时,根据道路红线宽度,在道路红线外两侧控制5至25米的绿化用地,部分道路控制50米,努力建设“林荫路”“景观路”“特色路”。结合城市绿化、净化提升行动,对原有道路绿化带进行了密植和行道树补植更换,淘汰不适宜的绿化品种,沿绿化带牙石边栽植了麦冬,提升绿化层次和效果。

推动附属绿地发展。我市从规划审批入手,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单位绿化提升、社区绿化改造的增绿补绿活动,特别是对新建单位和居住区,按照“绿色图章”制度的要求,严把绿化项目方案设计,从源头和过程监控,确保单位、小区绿化建设的指标和质量达标。

加强城市出入口提升。通过拆迁和道路扩建,新建和提升了丰乐大道、永阳路、滁宁快速通道、览山路、西涧路等城市出入口景观道路。精心建设了洪武路、中都大道等连接高铁站的道路绿化,提升了我市对外窗口的形象。

聚焦“三大战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空很蓝,心情很好。”早晨,滁城市民小李出门见到清澈疏阔的蓝天,随手拍下发在“朋友圈”,很快就获得了不少“点赞”。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持续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出台《滁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滁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系列文件,攻坚大气治理。2014年以来,全市完成277个加油站和2个汽油库油气回收治理;淘汰工业、生活燃煤锅炉700余台;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8270台。从2013年到2017年,PM10年均浓度10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82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55微克/立方米。

全面开展水环境治理。出台《滁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及配套文件,先后开展取缔十小企业、十大行业清洁化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禁养区畜禽养殖搬迁、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等专项行动。列入国家、省水质考核的7个水体断面,近5年考核全部达标。提请市人大出台《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并贯彻实施,增标志牌建防护网设过滤带,全面强化饮用水源地管理,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100%,西涧湖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案例。

启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出台《滁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市共布设详查单元165个,详查点位1543个。完成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实现监测点位全覆盖。安排220万元中央土壤防治专项资金用于10个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筹措73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配备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仪器设备,委托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编制市、县两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

“河长制”“林长制”并行,一山一水有人守护

河岸整齐、绿草茵茵、水清见底……这是而今在定远池河边常见的美景。曾经,这里水质浑浊、两岸杂草丛生。池河的变化,映射出我市推动“河长制”工作的决心和成效。

2017年初,我市启动“河长制”以来,行动迅速、成效初显,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方案、率先召开工作部署会议、率先落实市县两级河长、率先开展河湖摸底调查和“一河一策”编制,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取得了良好开局。目前全市已全面建立四级河长体系,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河流全覆盖,其中市级总河长1位、副总河长2位、河长4位;县级总河长8位、副总河长11位、河长103位;镇级河长769位,村级河长2555位。全市3434位各级河长积极承担起了包河治水的职责,负责5304公里1068条河流、19个湖泊、653个水库。全市共设立各级河长公示牌1261块,并开展了污染源摸排、开展河湖治理等各项行动,全力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

通过“河长制”工作的实践,水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1至12月份,列入省级以上考核的22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为63.6%,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243个入河排污口按省序时进度要求完成监督管理整治任务;7个国控断面水质均优于劣Ⅴ类地表水标准;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66.7%,完成年度考核目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比例均为100%。

鉴于“河长制”取得的明显成效,2017年年底,我市正式印发《滁州市林长制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实施“林长制”。根据《方案》,将全面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林长为主要内容的“林长制”组织体系,以围绕实施“两增一创”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湿地)综合效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到2021年,全市新增人工造林7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0万亩、退化林修复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从而确保全市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逐步完善林业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王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