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评论 > 正文

千年的浪漫,传承的新篇

今天我们如何过七夕(上)

七夕,又称“七月七”“双七节”,汉代以来日益成为流传广泛的重要民俗节日。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写出了唐代人过七夕的盛况。今天如何过七夕,成为需要直面回答的现实问题。

七夕节源远流长,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积淀了多样的习俗传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过七夕,应该充分尊重它的既有传统,大致而言,七夕的节日传统包括如下内容:牛郎织女传说、乞巧乞美乞智的习俗传统、“小人节”的习俗传统等。除了丰富的传说故事,多样的习俗活动,围绕七夕节还形成了大量诗词歌谣、绘画戏曲等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石爷庙、织女洞、昆明池、天河山等各种活动场所和文化景观。所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今天过好七夕节可以取用的重要资源。

从过节主体上讲,传统社会,虽然七夕节也有男性参与,但总体上是一个以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为主体的民俗节日,七夕节是传统社会的女儿节,在女性权利受到压抑的时代,为女性的社交、娱乐、精神慰藉提供了珍贵的文化空间。现代中国,女性地位大大提升,且已有“三八”妇女节的节日设置,因此,今天七夕节的过节主体可以向全体社会成员扩展。人人都过七夕节,不仅有利于七夕节的传承,也有利于七夕节俗的拓展。

从节日内涵上讲,传统社会,七夕节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心灵手巧的憧憬与追求,对爱情虽有关注,但并不突出。这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重婚姻、轻爱情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密不可分。现代中国,已步入城市化和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传统分工模式被打破,生活日用更多依赖于市场而非自己制作;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自主性迅速增强,社会交往方式变化巨大,离婚率高、家庭不和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进行新的阐释,使其符合时代需求,具有时代价值。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