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人民网】滁州:大潮奔涌逐浪高

1

编者按:

40年,改革的历程惊心动魄。

40年,改革的大势波澜壮阔。

40年,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

滁州市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一直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励精图治,砥砺奋进,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夺取了全面胜利。为了系统总结全市四十年来我市的奋斗历程、奋进轨迹和发展成就,本报组成特别报道组,对我市农业改革、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开放融入等方面作了深度采访,构成一幅立体画卷,今起陆续向广大读者展示,敬请关注。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7月8日摄)

农村改革,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1978年,小岗村的一间茅草屋里,煤油灯光如豆,18户村民贴着身家性命按下了“红手印”,约定包干到户。“大包干”的一声惊雷,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

斗转星移四十载,纵横正有凌云笔。以“小岗精神”引领全市农村改革,一次又一次伟大的嬗变在皖东大地孕育迸发。

首创“大包干”,一举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了农业如何变强的困惑;农村土地确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更是让农村沉睡的资源变成了活资产,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拓出一片新天地。

改革的持久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滁州市,一个以改革之名屹立皖东大地的城市,秉持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崇高历史责任,正以昂扬的姿态挺立农村改革潮头!

包干到户——

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两权分离”,充分释放农户的家庭能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小岗村,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村庄,历史却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40年前的小岗,“地荒、人穷、集体空”,户户有外流,人人讨过饭。1978年秋,安徽省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小岗村是重灾区之一。“当时生产队饿死了60多个人,饿绝了6户。”年逾七旬的严立华,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多年前,他就和很多村民一起开始了“碗当鼓,盘当锣,偷偷摸摸下南乡”的讨饭生活。

贫困到了极致,物极必反。1978年的一个凛冽冬夜,18位小岗农民聚在了茅草屋,约定分田单干,按下一个个血红的指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一举既出,石破天惊。“大包干”的创举,昭示了小岗村人敢于向旧观念和僵化体制挑战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1979年,小岗村家家精耕细作,加上风调雨顺,这年大丰收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一家6人,这年收获水稻4000公斤,花生1000公斤,山芋1000公斤。而小岗这年收的粮食,竟是1955年到1970年的总和!

“昔日乞丐四海去,今日宾客五洲来。”不止凤阳小岗,滁州全市的改革也远远走在全国前列,吸引中国各地乃至许多国际友人纷至沓来,参观“取经”。

到1985年,滁县全地区粮食总产量突破27.1亿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5.52亿公斤,年平均递增12.9%;农民人均年收入453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全地区七个县(市)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风起于青萍之末。率先在皖东大地上推行的农业“大包干”,不仅彻底打破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支配产品、统一经营核算、统一收入分配的“大锅饭”体制,而且使农户真正变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营主体。

犹如春潮带雨,这场惠及神州大地亿万农民的深刻变革,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滥觞,也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

小岗改革的火种得以保留,得益于当时从凤阳到安徽各级党委的坚强后盾,尤其是党中央的支持和肯定。

滁县地委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共中央印发通知,肯定“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对贫困落后地区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

“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当年亲手起草生死契的严宏昌感叹。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给干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自此后,农民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了,农业生机勃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粮食生产向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加速转变,农村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拓展

实践证明,旧的矛盾解决了,总会出现新的矛盾。

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较好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过渡,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生产与市场需求矛盾日益显现,农民出现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种粮积极性受挫。

为了走出困境,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滁州开始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在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种(种植业)养(养殖业)加(加工业)相结合、农工商一条龙的发展路子,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加速转变,为农村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时间,小果园、小桑园、小竹园、小鱼池、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批农业专业大户悄然孕育;养殖业、水产品、园艺作物等占农业比重不断上升。1988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之比为74∶26;1992年变化为68∶32。

农民群众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获得感、幸福感逐年提升。

乡镇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1984年,各地以农村集镇为依托,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务工经商。1987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

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全市各地进行大胆尝试: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机制、实行农业企业经营、狠抓科技投入和科教兴农工作、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一系列措施的密集落地,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规模经营,推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至2010年年底,建成县、乡镇和村三级服务网络,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55个;建立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总量达到74万亩;各地建成农民工创业园24个,入驻企业50家。全市拥有以农产品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省级示范村20个,省级龙头企业125家,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1980年代后期,凤阳县黄湾乡梨园村农民陈兴汉就靠种粮成了“百万富翁”,他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承包租赁种植了2300多亩土地,搞规模农业。最好的一年,他竟收了一百十万公斤稻谷、三十四万公斤小麦,被滁州市委、市政府誉为“种粮状元”。

像陈兴汉这样的种粮大户,成为滁州地区粮食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和杰出代表。据统计,1978至2010年,全市累计提供550亿公斤商品粮,占全省总量约1/4,成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一批龙头企业也随之涌现出来,规模不断壮大。泰国正大集团、江苏雨润集团、天津宝迪集团、美国嘉吉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先后入驻滁州。明光永言水产集团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凤阳县成为全省最大面粉加工产业基地,志成牧业、达诺乳业、滁州温氏等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产值达200亿元。

生产发展了,农民负担过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2000年,来安县作为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率先探索建立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制度措施,随后在全市推行。2005年,我市和全省一道率先在全国免征农业税,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减负增收和多予少取的政策成效明显,农民隐性增收和补贴增收年人均200多元。这些政策和举措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千千万万农民渴盼已久的心田。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市农村改革向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拓展。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程为民服务代理制度建设、林权制度改革、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呈现“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景象。

——乡村区划调整工作全面完成,调整后乡镇政府减少了71个,减少39.5%,行政村减少1173个,减少53.3%。

——开展“万点置换”工程,土地置换申报总量突破10万亩、10万农民搬入新居,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促进了教育优先发展。

——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代理、医疗卫生、供水服务网络体系。

——村庄规划、改水、改厕,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普通农家的真实写照。

——2012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9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0%,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37万人。

三权分置——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土地实现规范有序流转,农民多了份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吃下了“定心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喷涌而出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而土地和资产是农民财富的左右手。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农民虽有小块土地使用权,但不能自由出租、抵押,已落后于形势发展。农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工商业,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镇,农民收入增幅落后于城镇居民。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集体股份权能改革……围绕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滁州农村改革动真格、出实招。

自2014年开始,滁州紧扣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一主线,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作为全市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迅速启动,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2015年7月,全省土地确权“第一证”在小岗村发放。2016年底,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确权颁证试点任务,全市近1000万亩承包地有了“身份证”,80万农户吃上“定心丸”。

“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土地政策的变化,确权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凭借这个红本本,可以抵押贷款,可以搞土地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了。”首批拿到确权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表示。

一潭春水被一颗石子所打破,泛起了阵阵涟漪,这一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引发了诸多根本性变化。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滁州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培训提升、示范引导,不断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到2017年底,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超过1.33万家,其中,家庭农场6766家,居全省第三;合作社6326家,居全省第五;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5家。

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和流转方式创新。到2017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460万亩,流转率44%,在来安、天长等县(市、区)的5个合作社开展了3个省级、2个市级土地股份合作试点,157户农户以1195.2亩土地作价入股合作社,发展水果、茶叶等产业,有的还进行了分红。

稳定了承包权,放活了经营权,农民有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2016年,我市在定远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国家级试点,使土地经营权融资成为可能。该县推出“政银担”合作模式,建立了农村产权评估机制,配套制定了抵押信贷政策,已累计为2195户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经营权抵押贷款1.44亿元。

除了盘活土地资源,农村集体资产的价值也因股权改革被逐渐激发。天长市作为股份权能改革整县国家级试点,创设“18步工作法”和“农权贷”融资产品,试行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捆绑抵押贷款,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累计发放贷款218笔2362万元。

2016年4月19日,天长余庄村村民华宏林领到了全省第一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8月23日,天长余庄村村民于怀同,利用股权证和土地经营承包权证作抵押,获得了全省首笔“农权贷”15万元。天长市国家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需要突破,更需要普及。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推进170个村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发放股权证书12万份,农民第一次拿到股份分红。

“三变”改革——

围绕盘活农村“三资”,以实现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三方共享收益为目标,在有基础、有条件和农民群众有意愿的地方先行先试,成为全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改革发展培育示范样板

2016年4月25日,一个让小岗村民铭记心头、永难忘怀的日子。

那一天,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语重心长犹在耳际,斗志激昂不待扬鞭。为了将总书记的嘱托落到实处,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滁州市以“抓小岗”促全市,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发展事业高歌猛进。

2016年,我市积极推进省级“三变”改革试点,制定了“三变”工作方案,在凤阳县小岗村、来安县罗庄村开展了省级试点并通过验收。

小岗村以小岗品牌等资产折算3026万元,量化股权302.6万股,全部入股小岗创发公司运营,今年2月初实现了人均分红350元,总分红150.08万元。

同样,罗庄村以原村小学、老村部、村电站、江淮分水岭项目资金形成资产等入股凯达生物质新能源公司等3家主体,年获收益3.5万元;将42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12.6万元和21亩承包地入股罗庄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每户可获年收益610元。

从村到市,从点到面,我市又扎实推进天长市农村“三变”改革整市试点。天长市整体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又整市分批推进了农村“三变”改革。

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方面,天长市汊涧镇长山村立足3A级旅游景区优势,引导4户农民以闲置房屋、村集体利用项目资金20万元入股天长市釜山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民宿经济,村集体和农户可分获2万元和2.4万元的年收益;金集镇井亭村将财政扶持建设的一幢标准化厂房入股天翔集团,每年可获收益40多万元;龙岗社区以芡实大市场入股龙岗芡实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可获年收益25万元。

在农民变股东方面,天长市151个村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42.6万农民成为股东,13个村累计分红238.7万元。杨村镇光华村、永丰镇三元村组织169户农民以1575亩土地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每年可获700—800元/亩的保底收益,其中,永丰镇三元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今年2月实现亩均分红100元。

随后,农村“三变”改革乡镇级试点全覆盖有序推进。2017年以来,我市精心选择明光市明光街道映山村等10个村开展了市级试点。今年,鼓励各县(市、区)自行开展试点,经各地(除天长外)主动申报,明确了85个试点村,做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村开展改革试点,实现乡镇级改革全覆盖。目前,各试点村均制定了工作方案,正在清产核资。

今年5月11日上午,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小岗村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此后,小岗村的包括承办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等共八个品类的产权将统一通过服务站点中的平台进行发布与竞价交易。

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表示,作为省内首个村级综合产权交易所,上线挂牌后将会改变以往传统封闭模式,以市场化的形式最大限度实现集体资产和小岗村民财产的保值增值。

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以实现农村产权交易阳光规范操作为宗旨,制定了《滁州市进一步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目前,全市按照“1+6”模式,已搭建了7个市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1个市级平台覆盖两区+6个县级平台),乡镇平台建设正在完善,近期将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功能齐全、规范有序、联网运行的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2017年底,全市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2246宗,交易金额达1.87亿元。

农村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引领下,滁州将始终保持勇于争先、敢于攻坚的气魄和胆识,在农村改革大道上筚路蓝缕、一往无前! (滁州日报 王晗笑 李 慧 陈怀远 王 青)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