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全椒:拉长短板“打好粮”

1

从高产到高效,农业生产思路的转变对生产要素提出了新要求——

拉长短板“打好粮” 

■ 本报记者 史力 田婷

“今年全省计划完成深松整地650万亩,日前已经完成400万亩”

——从透支地力到涵养肥力,为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黄灿灿的大豆、玉米进了仓,秋收秋种的季节里,皖北平原上的农民又播下小麦,期待新一季收成。

在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这几天焦魁农机合作社的机手们在忙着耕地深松。 “全乡深松面积大概2万亩,每亩作业补贴25元。 ”理事长焦魁说,由于常年使用旋耕机耕作,耕作层逐年变浅,土壤板结严重。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肥力自然就提高了。

“就拿玉米来说,咱这里六七月份经常少雨干旱。同样旱情,深松过的地抗旱能力强,可以晚一个星期浇水。下雨时肥料能下去,不像过去在地皮上跟着雨水流失。算起来一亩玉米能增产50公斤。 ”焦魁说。

秋种中,记者看到深松在全省各地都在实施,受到农民欢迎。 “今年全省计划完成深松整地650万亩,日前已经完成400万亩。 ”省农委农机管理处主任科员汪振乾介绍。

今年秋种,我省着力引导扩大绿肥种植面积,结合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重点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实行季节性农业休耕,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确保耕地休耕面积达20%以上;按国家要求,各地正推进拆除违法搭建的大棚房,保护耕地;在部分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试点,减少化肥使用量。这些举措都让耕地休养生息,为长久生产蓄积能量。

据农业部门在全省布设的618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全省耕地地力主要性状指标稳中有升,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较上年提升。“与上年度相比,土壤有机质上升了0.43g/kg,上升幅度为2.19%。 ”省土肥总站站长程燚介绍。

耕地地力稳步提升,意味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了保障。

“绿色高效种植,只能在基础设施完备的良田里来搞”

——多建高标准农田,为调结构增产增效提供依托

农田水利设施好不好,直接决定生产的底气。

在六安、庐江等地采访,许多大户反映,今年稻谷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究其原因是天气条件有利。 “去年就不行,自然灾害严重,基本不挣钱。 ”六安市金安区先生店乡先生店村村民李忠说。

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是制约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继续拉长这个短板,提高抗风险能力,才能让农民敢于增加生产投入与调结构。

在金安区张店镇楼塘村,种粮大户陈健告诉记者,这两年粳稻由于品质好,销路和价格好于杂交稻,换品种却受制于水利设施。“粳稻生育期长,特别是扬花期对水分要求高,一旦供不上水干旱就会减产。我们这里的水利设施不行,所以不敢改。”陈健呼吁政府要加大对兴修小水利的支持力度。

在全椒县武岗镇,记者看到了连接成片的高标准农田,漫无边际的金黄色令人赏心悦目。路边的宣传牌显示,这里是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约为2.4万亩。

“绿色高效种植,只能在基础设施完备的良田里来搞。 ”全椒县农委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德金说,这个绿色水稻基地首先是个高标准农田基地,既包括土地平整,也包括田间排水工程、灌溉工程建设,还要硬化道路,“小田变大田,减少了田埂,方便机械化作业;修好沟渠,给水塘清淤,有助于改善地力;田间道路更平整会让交通更便捷。 ”

“目前全县拥有高标准农田51万亩,约占耕地面积43%,到2020年力争达到59%。 ”杨德金说。

今年初,我省出台《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五年计划治理农田4066万亩,到2022年全省8275个灌排能力较弱的小型农田灌排保证率提高到75%以上,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00万亩,全省易涝耕地除涝面积达到3600万亩。

农田“强筋健骨”,才能稳定产出优质农产品。

“为稳步提高小麦品质,要求主产区小麦播种药剂拌种全覆盖”

——强化装备和科技支撑,为农业生产迈向高效提供驱动力

在宣城市,秋收中水稻全程机械化收割成了热点。

宣州区朱桥乡一块稻田里,伴随着轰隆隆的机鸣声,机器将一穗穗稻谷揽入怀中,又将秸秆一捆捆呈方块状打捆好。中联重机现场负责人陈东风介绍,收割打捆一体机集收割、脱粒、清选、打捆一并完成,省时、省力、节约成本,“不仅使土地避免了二次碾压,也使秸秆有效回收。 ”

今年“三秋”生产,全省投入各类农机具达到300万台(套)以上,玉米、中晚稻机收水平达80%和96%,为颗粒归仓提供了保障。先进的农机不仅替代人力,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优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

近日,庐江县白湖镇召开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示范片观摩会。 “推广机插秧田间杂种少,除草剂使用减少。后期也不容易倒伏,稻谷品质就好。 ”承办观摩会的家庭农场主朱中文说。

从秋季农业生产看,我省水稻机插1614万亩,比重达到47.5%;玉米机播1238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油菜机收率59.19%,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此外,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机械烘干等节本增效、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秋种中,各地着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农机作业、作物品种、栽培模式相互适应、深度融合。引导农民购置小麦种植、油菜种植、高效植保、烘干等薄弱环节的农机装备,加快补齐短板。

除了装备“硬支撑”,农业科技的“软支撑”也在增强。

赤霉病是困扰我省小麦提品质的瓶颈。最近几年我省实施赤霉病的全程防控,效果突出。采访中记者看到,各地都在小麦播种中推广种子药剂拌种,减少病害特别是为后期赤霉病防治打下基础。 “为稳步提高小麦品质,要求主产区小麦播种药剂拌种全覆盖。 ”省植保总站站长黄秋云说。

秋种中,各地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多抗适宜机收新品种,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整地、旋耕镇压等关键技术,突出适墒适期适量适法播种,主攻整地和播种质量,努力实现一播全苗和壮苗越冬;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模式,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力度,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