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保护好来安西武村那片整洁的土地

1

保护好村里那片整洁的土地 

本报记者 何珂 范克龙

来安县施官镇西武村村部旁的智慧垃圾分类设施格外醒目。 本报记者 何珂 摄

环境是大事,垃圾是小事,要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好农民家园里里外外干净整洁,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

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一些农村的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亟待一场“垃圾革命”。村里的垃圾怎么处理?乡村里千年的习惯如何改变?收集起来的垃圾都去哪了?如何让好做法长效化?近日,记者深入乡村,探索垃圾处理的好办法。

“以前生活垃圾随手扔,现在村里有专门的保洁公司负责打扫”

从“无人理”到“专人管”,垃圾不落地,乡村更美丽

肥东县众兴乡范岗村村民陈荣贵,以前每次进城,看到垃圾入桶,路面干净整洁,就羡慕不已。如今范岗村里,垃圾桶也摆到了村民家门口,还有专门的清洁人员清扫垃圾,专门的车辆回收垃圾。范岗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只是我省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一个缩影。

立冬之后,日渐寒冷,但天刚蒙蒙亮,肥西县紫蓬镇永久社区吕小郢组的乡间道路上,就能见到乡村保洁员苏以宏的身影。 “我每天都要把这条乡村公路打扫几遍。 ”苏以宏告诉记者,他受聘于保洁公司,主要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路面,收集各家各户的垃圾。 “全村大大小小几十个垃圾桶,我每天挨家挨户清理,集中清理后再由垃圾清运车上门清运。 ”

村民苏大姐的小院就在村道边,门口并排放着两个垃圾桶,房前院内的水泥地上,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以前生活垃圾随手扔,或堆放在门前,村里垃圾遍地、苍蝇成群,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农药瓶子、塑料袋,没人管。 ”苏大姐说,“这几年农村环境大大改善,村里有专门的保洁公司负责打扫卫生,村民也慢慢养成自觉定点丢弃垃圾的习惯。 ”苏大姐拎着两袋厨余垃圾娴熟地扔进垃圾桶,盖上盖子。

紫蓬镇党委委员张松介绍,该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的保洁公司负责农村垃圾处理。目前镇里共有3家保洁公司、200多名保洁员,覆盖全镇11个村与社区。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常态化垃圾处理机制,各村由保洁员负责清理垃圾,再由保洁公司集中清运,最后送到县级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建机制、组队伍的同时,还要加强设施建设,配齐收集容器和收运车辆以及建设转运站点,按照使用人口、垃圾产量和清运频率等因素科学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逐步取缔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式垃圾收集设施。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正在运行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74座,日处理能力34940.5吨。其中,生活垃圾填埋场44座,日处理能力13480.5吨;生活垃圾焚烧厂30座,处理能力21460吨/日,垃圾终端处理能力大大增加。

“垃圾分为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习惯了也不觉得麻烦”

从“一起扔”到“分类放”,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菜叶子、残汤剩饭等,倒进绿色垃圾桶,其他垃圾倒进灰色垃圾桶。11月7日,来安县施官镇西武村村民曹富兵像往常一样,将垃圾分类后,扔进了家门口的垃圾桶内。

“刚开始确实分不清,总是混装。经过镇、村干部几个月的指导,现在分得清了。绿色的是可腐烂垃圾,主要是厨房里的垃圾,灰色桶里放的是不可腐烂的。习惯了也不觉得麻烦。 ”曹富兵告诉记者,现在农村清洁搞得好,房前屋后漂亮多了。

漫步西武村,记者看到,道路整洁,菜园果林郁郁葱葱,每家每户门口并排“坐”着两个垃圾桶,目之所及看不到一点垃圾。这两个小小的垃圾桶,正改变着来安县村民乱扔垃圾的陋习。

“其实在垃圾分为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之前,我们还有一步分类,就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曹富兵带领记者来到了村部旁,一排蓝色的长方形机器很是醒目,只见每个机器的箱体上都标注了纸张、衣物、塑料瓶、电子垃圾等字样。

“这是我们村的智慧垃圾分类回收器。 ”曹富兵将村里发放的IC卡插入读卡区,显示屏上立刻读出了卡内的积分。同时,蓝色机器上部的投放口打开,将垃圾按照投放口所标注的类型投入,机器就会自动进行称重回收,并在IC卡内增加相应的积分,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 “拿着这张IC卡,就可以在全镇各关联超市用积分进行消费了。 ”曹富兵笑着说。

“垃圾分类超市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来安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郭永付告诉记者,对于回收来的垃圾,对有机类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对于不可回收垃圾,则统一收集至垃圾中转站,压缩后送至滁州市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为进一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来安县还在一些乡镇配备了有机垃圾微生物高温发酵装置,只要把有机垃圾投进该装置,两三天就能变成有机肥料。 “以施官镇的有机垃圾资源利用站为例,近1个月以来,回收可腐烂垃圾6吨,制成肥料1.3吨。 ”郭永付说。

来安县是我省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个缩影。目前,我省有3277个行政村开展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622个村庄设有垃圾兑换超市。今年我省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区)申报工作的通知》,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和模式,在第一批6个省级示范县基础上,确定马鞍山市当涂县等6个县(区)为第二批示范县,努力形成源头分类收集、中间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理处置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

“构建长效机制,打破‘脏了治,治了脏,脏了再治’怪圈”

从“治理好”到“管护好”,人人齐参与,管理有长效

“发现垃圾,请及时处理。 ”在来安县水口镇党委书记江义海的微信群里,不时弹出类似的短消息,并配以垃圾图片和位置。 “移动网络为农村垃圾治理提供了新路径,县镇村主要负责人都在分工明确的微信群里,出现问题,大家第一时间讨论解决,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全天候、全方位监管农村垃圾治理。 ”

来安县县长杨文萍告诉记者,来安县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取得实效。同时,通过奖励政策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现在我每天都把垃圾分类做好,争取评上星级农村文明卫生户,这样不仅有面子,还能获得奖励。 ”来安县水西村村民丁秀红说,“在奖励机制的激励下,全村人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都提高了。 ”

为打破农村环境“脏了治,治了脏,脏了再治”的恶性循环怪圈,来安县通过运作向市场化转变,实施农村环卫市场化改革,整村推进市场化保洁,打通自然村 “最后一公里”。 “按照政府建设、专业化管护方式,让维护向专业化转变。此外,还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保洁公司压缩式垃圾收集车、管理人员等进行定位监管和动态调度,实时监测,有效解决农村地域广、居住散、监管难等问题。 ”杨文萍说。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指出,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力举措,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要持久常抓、长期保持。要在集中清理陈年垃圾的基础上,加快构建长效机制,综合考虑村庄分布、转运距离、经济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处理模式;要着眼需求加强设施建设,防止“二次污染”,确保设施建成后“吃得饱、转得好”;要稳步有序推行垃圾分类,防止垃圾“前期分类不到位、中间运输不分类、后期处理一锅烩”,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题图:潜山县官庄村是传统古村落。绿树掩映,灰瓦白墙,静谧优雅。

本报通讯员 王阵 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