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合肥晚报】追忆张雪松:“不遗憾,他是个称职的警察”

1

“不遗憾,他是个称职的警察”

——亲友追忆张雪松

○张雪松生前工作照

○张雪松的母亲和弟弟在翻看相册

○张雪松的母亲在整理他的遗物

○张雪松和同事们在市局法律知识竞赛中获奖

“晚上要抓捕,顺利的话就回家吃饭。”10月23日傍晚5点多,王冬霞接到丈夫张雪松的电话,她以为,丈夫又和往常一样加班晚归。两个小时后,噩耗传来,王冬霞匆匆赶到医院,张雪松已被送入手术室抢救,她紧紧抓着手术室的门把手喃喃自语:“家里晚饭做好了,你倒是回来啊!”

急救室外,张雪松年仅11岁的儿子咬着牙、噙着泪,却始终没让眼泪流出来,他在焦急万分地等着父亲安全出来,他内心祈祷着那个每天给他做早饭的父亲,能够渡过难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晴天霹雳。

次日凌晨,噩耗传至滁州市全椒县六镇镇六镇村,年近七旬的老母亲瘫坐在地,失声痛哭,“天塌了!你怎么说走就走了,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啊!”

英雄张雪松走了,带着对家人无尽的不舍和遗憾,永远地离开了。

拼命三郎

加班工作是常态

从警23年,张雪松一直是一个拼命三郎,年轻时常住单位,办公室就是卧室,刑警队就是家,婚后加班工作也是常事。

曾经与张雪松共同奋战在瑶海公安分局责任区刑警一队的战友陈勇,至今仍记得2007年张雪松孩子刚出生的那段时间,忙着办案的张雪松吃住都在队里,几乎没有时间回家。“他经常买好奶粉、米粉,抽空送回家,顺便看上孩子一眼就走。”

2010年的一天,张雪松的儿子在幼儿园突然生病发高烧,妻子在外工作请不了假,几乎从来没有为家事请过假的他第一次向探长李德根开了口,“孩子生病了,我得去看看。”

让李德根没想到的是,张雪松从幼儿园接完儿子,转身就把他带到了刑警队旁的诊所,打起了点滴,随后就匆匆赶回队里,拜托烧饭的大姐帮忙照看孩子,自己又投入到审讯之中。

打完点滴,大姐将张雪松的儿子带回到刑警队,病恹恹的他在值班室的床上沉沉睡去,直到凌晨,刚下班的母亲才匆匆骑车赶来将他接回了家。离开时,张雪松仍在忙碌。

心怀歉疚

只要有空就陪妻教子

“只要一有时间就辅导儿子学习,陪他看书、下棋、玩耍。”妻子王冬霞说,因为工作的原因,张雪松很难抽出时间陪儿子学习、玩耍,为弥补对儿子的歉疚,他在没有任务时,必定5点钟就早起,给儿子做早饭。张雪松曾经说过,“看着儿子吃上爸爸做的早餐,听着儿子每天英语晨读,内心无比的幸福。”工作不忙时,张雪松最爱跟同事说起自己的儿子,11岁的儿子在家懂事听话,在校品学兼优。

对妻子王冬霞,张雪松同样充满了歉疚,从相识到结婚生子,他与王冬霞总是聚少离多,永远在忙着办案,“对不起,晚上加班,不能回来吃饭了”成了他和妻子说过最多的话。“在家只要有时间就抢着做家务,不让我动手。只要能担当的,他都担当了。”王冬霞说,自己身体不好,有次生病,恰好张雪松出差外地,坚强的她打车将儿子送到父母处,又独自乘车赶到医院,“疼得从出租车上滚了下来。”出差归来,张雪松对着躺在病床上的妻子,热泪长流。

无论是对老家年过花甲的老父母,还是家中妻子,张雪松都很少谈及自己的工作,除了忙碌之外,他们只知道他的工作“很安全”,“每次打电话,他都说很安全,让我们放心,哪知道他是在安慰我们。”父亲张维志忍不住老泪纵横。

勤俭节约

一件夹克一穿十几年

张雪松出生于安徽全椒农村,家境贫寒,父母年迈体弱,他在家排行老大,是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的顶梁柱。当初,他自己省吃俭用,将省下的工资全部寄回家,帮着弟弟买房子、娶媳妇。弟弟结婚生子后,张雪松才开始操心自己的事。2007年,他的儿子出生,给大家庭增添了更多欢声笑语。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他的弟弟家庭遭遇变故,突生重病的亲侄儿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弟弟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张雪松常常“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除了养家之外,他还定期寄钱回老家,供父母养老和侄子治疗。

为了省钱,张雪松省吃俭用,生活朴素,一件白色外套穿了十几年,一个季节除了警服,只穿一件便服。当听说他一件衣服穿了十几年,经常半夜下班都是走路回家,连出租车都不舍得坐,母亲刘明珠忍不住嚎啕大哭:“就是这样,他每次打电话回家,还问我们钱够不够花。这么多年,他有多苦啊!”

9月30日,张雪松押解两名嫌疑人到城东派出所时,老同事汪涌看他依然穿着十几年前共事时的那件老式夹克衫,很诧异地问他:“这么多年了,这件衣服怎么还在穿着?”张雪松呵呵一笑,“说明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变呀。”汪涌想留张雪松吃个便饭、叙叙旧,但张雪松惦记着单位的一堆事,办好移交手续后就匆匆告辞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走竟是永别。

对人热心

尽己所能帮助别人

虽然对自己“抠门”,但对身边的人,张雪松却总是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上警校时,张雪松为了省钱,常常以咸菜馒头度日,但当同学家中发生变故,班级发起募捐时,他却慷慨解囊,捐出了20元钱,远远超过班里的其他同学。

潘从荣是张雪松的发小,两人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是同学,“牙刷用秃了他都舍不得扔。”如此节俭的他,见到潘从荣的妻子怀着身孕,却没有宽松衣服穿时,毫不犹豫地扯下了身上穿的警用大衣,递了过去。

2008年的一个冬夜,张雪松接到了小学老师武仕柱的电话,称其在合肥上大学的女儿钱包被盗,请求其帮助。从睡梦中被吵醒的他耐心地听完,安慰老师:“老师您别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说完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冒着风雪打车找到老师的女儿,将身上全部的钱掏给了对方。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听到张雪松牺牲的消息,潘从荣不敢相信,“但是后来想想,这就是他的性格。”潘从荣说。

不负父望

像雪后青松般坚韧不拔

“难受,伤心,他走了,我们全家都垮了。”滁州市全椒县六镇镇六镇村,张雪松67岁的母亲刘明珠在破败的老屋内一遍遍地整理着儿子的遗物,一件大衣,一件毛衣,以及一本翻看到卷边的《公安实务指南》。满面泪容、眼神空洞的她,喃喃自语地回忆着儿子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家里穷,上初中的时候买不起自行车,他天天步行八九里上学,天天天不亮就出门,到天黑才回家。上高中的时候为了省钱,每个礼拜从家带一罐咸菜,就着馒头就对付过去了。”刘明珠说,从小到大,张雪松从来没让他们操一点心,工作以后也是报喜不报忧,从不提工作辛苦危险,“我知道,他是怕我们担心。”

张雪松与父母相见的最后一面,还是在今年春节。大年三十,张雪松带着妻儿回家过年,只在家待了两天,年初二就回到了合肥上班。“他工作忙,我们老两口都能理解。今年中秋,他打电话回来,说不能回来吃团圆饭了,等闲下来,就回去看我们。没想到,这就是我们娘俩说的最后一句话。”想到再也无法团圆的家庭,刘明珠泣不成声。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44年前,父亲张维志给张雪松起名字时,借用陈毅元帅的这首《青松》,希望儿子像雪后的松树一样,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张雪松用他的行动证明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张维志告诉记者,张雪松的外公是私塾先生,几个舅舅都是老师,他从小耳濡目染,读书用功,对父母孝顺。“有次他放假回来正好赶上割稻,他到田边卷起裤脚,脱了上衣鞋子,光着膀子就下田帮忙扛稻把子,后背被拉出一道道血痕,他妈心疼得跟我大吵。”回忆十几年前的一幕,张维志恍然觉得仍在眼前。

年少苦读,成年后抚养父母,接济兄弟,张雪松的一生,正如雪后青松一般,充满了坎坷艰难。他挺过了生活的考验,却倒在了歹徒的刀下,带着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不遗憾,他是个称职的警察。”父亲张维志含着泪,为儿子的一生做了最中肯的评价。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王伟/文 高勇/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