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红琊山林场职工:从“靠林吃林”到“护林增绿”

随着国有林场改革的深入推进,曾经“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红琊山国有林场走出了发展窘境,林场职工由“砍树人”变成“护林人”,林场的生态效益得到更大发挥——

从“靠林吃林”到“护林增绿”

1月28日上午,记者一行冒着蒙蒙细雨沿着山路,进入红琊山林区,只见山青如黛,葱翠欲滴,整个林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国有林场改革前,我们靠砍树卖木材过日子,职工收入低,甚至有时候工资都发不全。改革后,职工可以按月足额拿到工资,我们终于不用为职工收入发愁了。”红琊山国有林场场长王懿君高兴地说,改革激发了林场新活力,大伙的干劲更足了。

红琊山国有林场由原来的滁州市担子苗圃、西涧林场和红琊山林场合并而成,全场林地总面积21540亩。根据省市部署,从2016年4月开始,南谯区集中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明确红琊山林场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按照综合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确定14人全部过渡为公益一类事业身份,23名离退休职工财政全额保障。同时,按照政事分开要求,将护林防火、南谯新城绿化养护和其他造林活动推向市场,有效解决19名亦工亦农和聘用职工出路问题,没有一名职工下岗转岗。

“这处叫梅园,曾经山上种有梅花树,后来我们又补植了一些。旁边是油茶园,之前都被杂树覆盖,现在我们把杂树清除了,油茶树长得比以前更旺盛。”王懿君告诉记者,改革之前,林场为了经济效益很少考虑景观功能。2017年改革后,林场实施了森林景观质量提升行动,生态修复油茶园100亩、梅园100亩、马尾松林300亩,同时投入22万元,在西涧湖生态功能区实施补植补造、森林培育、森林抚育和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提升了森林公园景观效果和绿化水平。

顺着山路,记者来到林场的310亩国家麻栎、栓皮栎良种基地。“2018年良种基地可产优质种子2万斤,培育麻栎、栓皮栎优良种苗50万株。”林场副场长张春祥介绍,在确保森林面积不减少,林木蓄积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林场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除了大力发展良种育苗外,林场还积极开展林业科研合作和森林公园建设,现已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安徽省林科院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共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博士7名、在读博士4名,对麻栎良种化、栽培模式、青钱柳基地进行系统研究,目前林场被授予“滁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谈起改革的感受,张春祥笑着说,“改革前,一个月就拿一两千元,有些职工感觉林业没前途,就另谋出路了。除了砍树之外,林场哪有心思研发新品种、发展森林旅游。改革后,林场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职工收入稳定了,职能清晰了,大家对工作更积极了,对林场的发展更关心了。”

“改革构建了国有林场新秩序。下一步,我们将以林长制为抓手,加快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加快麻栎良种化进程,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王懿君说。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