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百姓热点 > 正文

把生命献给群众舞台

——追忆非遗传承者、市老年大学党员教师张静

1

张静生前在市光荣院内教授琵琶。(资料图)

滁州网讯 一个人有了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必有一团理想的火在胸膛燃烧,必有一种奉献的力量在心中澎湃。

张静,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崇高追求的人。

她不忘初心,鞠躬尽瘁,把一生芳华献给基层热土,长年累月进社区、农村、集镇、企业、学校、机关、部队宣传演出,将欢乐送给最偏远、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基层一线群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群众说,她到哪哪就是欢乐的海洋,她是滁州版“赵丽蓉”。

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泗州戏、泗州快板、安徽琴书、山东快书等多种曲艺发扬光大,分文不收、手把手地将曲艺精粹传授给一批批学生……学生说,只要我们肯学,她就肯无条件教,她像老大姐一样亲切,像雷锋一样热心。

她专注事业,忘我投入,白天参加各类演出,晚上招呼学生到家里教学、邀请其他老师一起编创新节目,她患有高血压、高血糖,一天要打5针胰岛素,她从未缺席过一场演出、一次教学……家人说,她总想着曲艺事业和别人,唯独忘了自己。

2019年1月30日下午,张静在滁州老年大学光荣院分校参加春节联欢会演出时,现场突发疾病,倒在了她一生挚爱的舞台,再也没有起来……

最后一刻,欢乐留给观众

1月30日下午,市光荣院春节联欢会演出舞台,记录了张静生命中最后一次完美演出。

身着紫色绣花旗袍,站在舞台中央的张静满面春风、眉眼喜庆,自编自演的琴鼓联唱《滁州是个好地方》一开腔,纯正地道的山东快书韵味十足,立刻吸引着台下30多名老兵兴致勃勃地聆听,大家嘴角挂满了笑容,对张静老师的演出赞不绝口,赢得了满堂喝彩。

张静边弹边击鼓边唱,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然而,台上的演出还没结束,细心的人们发现,豆大的汗珠已经从她额头上渗出,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然而依旧笑容满面。4点左右,演出结束,刚走下舞台的张静再也撑不住了,倒了下去,溘然离世……经医生诊断,张静因劳累过度而引发猝死。

“醒一醒,张静老师,您和我们约定每年都要陪院内的老兵过除夕,您都坚持了5年,怎么今年就没兑现呢?”市光荣院院长丁辉泣不成声。

“我生病住院你去看望我,特意塞给我200元钱,让我去买点营养品补补。”光荣院里75岁的王昌富老人泪流满面,“跟着张静老师学二胡,她分文不收还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吃饭,和我们学生打成一片”。

“她教我玩钱杆,教我唱歌,给我买核桃、开心果补身体,怕我血糖高专门买不含糖的副食给我吃。”张静去世,对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王洪喜打击很大,他潸然泪下,一直念叨,“她比我女儿对我还亲!”

谁都无法想象,生命的最后,她以多么惊人的毅力挺着、坚持着、支撑着,她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而这一切都是为给喜爱她的观众带去最完美的演出、不让喜爱传统曲艺的戏迷们失望。

市光荣院留下了张静最后的身影,所有人心中为她树起了永恒的丰碑。几天后,张静生前教学场所“荣军轩”更名为“静轩”,大家要用这种朴素的方式永远纪念和缅怀他们可亲可敬的张静老师。

不忘初心,永续草根情怀

68年前,张静出生在泗县,是在富有“拉魂腔”文化底蕴的环境中长大,自小就跟着老艺人走村串户、上街赶集,既学得了演唱泗州戏、安徽琴书、山东快书的技能,又练就了与乡村百姓密切交往的情怀。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成为她的平生志向。1975年,她加入了市歌舞团曲艺队,经常到社区、农村、集镇、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宣传演出。1992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悉心为基层老百姓服务。退休后,她应聘到市老年大学,利用老年教育这个平台,无时无刻为群众送去欢乐。“草根情结、党员胸怀”是对张静老师与群众打成片的真正写照。

“母亲永远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把家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己放在最后。”母亲的离开对女儿王春平打击很大,这些天她不停地反思、寻找、还原张静内心的想法。“之前,我不能理解她,她对家庭照顾很少,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和教学上来,白天不在家,晚上回来还要吹拉弹唱弄得很晚,顾不上我,顾不上家,不是一个合格母亲。”直到翻到了张静年轻时的日记、照片后,王春平失声痛哭。每一篇日记里都记载了她去哪个村、哪个大队慰问演出,每一张演出照片上的舞台都是田埂、庄稼地。“她对事业的坚定追求和执着热爱,我至今才明白!”

“她一生太苦了!”爱人王念石被悲痛笼罩着。家里住着30多年的老房子,不重新买房也不装潢;自己从不买新衣,穿女儿旧的就行;一辆骑了20多年的自行车舍不得扔,一件洗得发白的演出服穿十几年不愿换……“她一心扑在事业上,根本无暇顾及物质生活。”王念石坦言。

张静的生活是贫瘠的,但她又是富有的,她有的是躬耕艺海、情系基层、严谨治学的卓越品质,有的是不受环境所扰、不为世俗所动、不被利益所诱的高尚德行。

无私奉献,传授曲艺精粹

退休后,张静先后被市老年大学、市老年大学光荣院分校、南谯区老年大学聘为教师,致力于传承安徽琴书、泗州戏和山东快书。

在老年大学任教,报酬很低,对教师要求很高。张静用“拉魂腔”凝聚乡音,用“怡心调”传授唱腔,在非方言区的滁城,开设“泗州戏”教学班,人气很旺。生活中,只要有人求教,张静都免费授课。她的学生,最大的95岁,最小的年仅5岁。

熟悉张静的人都知道,她蒸得一手好馒头,也都吃过她蒸的粗粮馒头。“如今愿意学习琴书和快板的人不是很多,母亲就用馒头作为对学生的鼓励。”女儿王春平说,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家里炉灶上的馒头还有热气,桌子上的馒头已经打包好,面盆里还有和好的发面……

“张奶奶,开门啊,我来上课了。”2月3日上午,就在张静下葬后不久,一名10多岁的小女孩拎着琵琶敲开了张静的家门,得知张静去世的消息,小女孩哭着不愿意离开,责怪自己光顾着写作业没前来送送老师。临走前,王春平给小女孩拎了一包母亲蒸好的馒头。

“吃着老师送来的馒头,嗓子哽咽、两眼的泪水往下流……在我的心里它比所有山珍海味都宝贵!老师,比亲姐姐还亲的好老师,过年啦,您在哪里?学生好想好想您!……老师的教导永记心头!老师教的唱段我们要复习巩固!不能让老师的心血付水流!”56岁的学生黄继华,吃着张静做的粗粮馒头,泪流满面地给张静爱人王念石发来短信。

张静有多少学生?女儿王春平说不清楚,丈夫王念石说不知道。但张静无私奉献,倾尽所有传授他人曲艺的过程,促进了安徽琴书、泗州戏和山东快书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或许是张静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最好回报。

生命之光,定格群众舞台

上了年岁,人总摆脱不了大大小小的疾病。张静身患多种疾病,高血糖、高血压,视力下降到碰面看不清人。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到市老年大学给学生上课,到市光荣院给老军人开展教学活动,将大量心血倾注到演出和教学之中。

“她做事认真,不计较,任劳任怨。”市老年大学教务处副主任平枫,追忆起张静的执教生活,很是怜惜。2017年,张静的眼睛生疾病,在医院开了刀,然而一周后,她又出现在了课堂上,平枫让她回家多休息几天, 张静笑着说:“我教大家弹琵琶用不着眼睛。”敬业,不讲报酬,淡泊名利,这些词从张静同事嘴中不停蹦出。

“她用艺术给光荣院里老人带来快乐和温暖,唯独忘了她自己。”2013年夏,市光荣院院长丁辉邀请张静到光荣院为老军人演出,7月的天很热,张静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赶到市光荣院时,已是汗流浃背,换上演出服,张静精神饱满地为大家唱了一段评书。“她给我们的印象很阳光,充满正能量。”丁辉说,从2014年开始,每年的大年三十,张静都带着瓜子、糖果、水果等年货,到光荣院里陪伴孤寡老军人过年,为老人献上一台晚会,陪老人唠唠家常,这成了光荣院大年三十的保留节目。

“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艺术家的梦想和风采;您把忧愁深藏心底,把阳光和快乐捧给观众,献给舞台;您为人真诚善良,朴实大方,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德高望众,心地善良……”张静去世后,她的学生写下悼词。

“立在群众心中的碑打不倒。”荣获过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铜奖、安徽省首届鼓书曲艺大赛一等奖、滁州市“文化百优工程”先进工作者的一代非遗传承者张静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群众舞台,她耐得住寂寞,俯得下身子,留下叩问世间百态的黄钟大吕、弘扬文化的超凡之音、供后人咀嚼品味的经典之作将烛照我们继续追梦前行。 

(记者施 璇 胡文峰)

责任编辑:王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