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定远: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之翼”

1

(《安徽日报》2019年4月7日1版)

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之翼”

——记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科技专家团队

本报记者 陈婉婉

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暮春时节,安徽农业大学建立在定远县的江淮分水岭试验站内,200亩油菜田花开灿烂、遍地金黄。这些漂亮的花儿在这里肩负着一个新使命——给肉羊当饲料。

“油菜作饲料优势明显,低温条件下生长量大,能及时缓解冬春饲料不足,而且营养丰富,牲口爱吃。”试验站站长、肉羊养殖专家张子军介绍说,这项技术是他们团队新近引入、推广的,“每养一头羊,农户能获纯利三五百元。”

一项又一项的科技成果顺势从实验室移植到田间,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5年前,安徽农业大学派出教授组团来到定远建立起试验站,陆续为定远县农业量身定做出包括肉羊养殖在内的“九大产业联盟”。仅2018年,该试验站就引进农业新品种77个、应用农业新技术47项,示范推广面积10万余亩,建立试验示范生产基地19个。

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之翼”。自2012年起,安农大逐渐选配了50多名资深教授分别担任蔬菜、水稻、玉米等产业联盟的首席专家,带领300多名该校中青年专家组成了一支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去年一年,各站主推技术166项、新模式9项,示范推广面积达20万余亩。

俯身下田,为农业转型升级“号脉”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业生产领域出现新课题。以我省水稻产业为例,就面临主导品种不明确、主推技术不确定、机械化程度低、农机农艺脱节等难题,它们成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绊脚石。安农大的教授们吹响集结号,走出教室、实验室,奔向广阔的山林田野,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金寨县大畈村村民叶丙向种了一辈子水稻,见到记者,他连说了“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种地也能种出名堂;二是没想到能跟教授交上朋友。”

由于海拔高,气候偏寒,大畈村农作物多年来一直薄产。5年前,安农大高山有机稻产业联盟首席专家丁克坚带领团队走进大畈村,把不利的气候条件变成特色优势,帮助当地农民发展高山有机米。亩产从传统种植的300斤提高到现在平均的600斤,最高甚至达到800斤。同时,有机米的特色也大大提升了稻米的产品附加值,每亩综合增效突破千元。

像这样把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在安农大还有很多:汪承刚是蔬菜产业联盟首席专家,针对岳西、金寨等高山地区夏季气候冷凉的特点,他带领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分析和反复实验,选育出新品种蔬菜30多个,并研制出高山蔬菜栽培技术,高山茭白、高山野生茶都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直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甩帽。皖南综合试验站水产首席专家丁淑荃在传授养殖水产之余,还指导黄山地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亩增千元钱”的目标……

组团行动,把服务拓展到“全产业链”

教授们下乡搞科技攻关时发现,一个人单打独斗不能彻底解决遇到的难题。比如单纯解决肉羊养殖的技术问题,并不能马上实现效益变现,还牵扯到后期的食品加工、冷链运输、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众多类似的意见反馈到学校后,安农大着手打破学科界限,围绕区域农业产业中的关键问题,组建了73个跨学科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形成一个个乡村振兴“智囊团”。 (下转3版)

·记者手记·

当前,我省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农村产业兴旺,科技人员的助力尤为关键。作为汇聚了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们有科技优势,更重要的是有着炽热的服务“三农”的决心。他们挽起裤脚和袖子,投身到最贫困、最亟需科技改变命运的基层去,成了老百姓口中“最不像教授的教授”,也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坚强后盾,亲身力证“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广袤江淮大地也是检验科技成果的“试金石”。科技成果只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迸发出生命活力,取得最终价值。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像安农大专家教授那样,真正把情怀落在实处,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之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