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凤阳小岗:永不褪色的“红手印”

1

(《安徽日报》2019年4月8日1版)

永不褪色的“红手印”

——记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人

本报记者 郑莉

1

观众在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前驻足参观。 本报记者 吴文兵 摄

2

小岗村友谊大道。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时的讲话

3月27日,记者来到凤阳县小岗村。笔直绵长的改革大道两侧,绿树成阴,数千亩高标准农田连绵起伏,金黄色的油菜花烂漫盛开,染尽田野。走过“敢为天下先”的高大牌楼,平整的柏油路串起粉墙黛瓦的村民新居,当年农家、沈浩事迹陈列馆、大包干纪念馆等景点外地游客络绎不绝。

友谊大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阳光沐浴下,“大包干农家菜馆”门口,年逾七旬的关友江边在门口剥着葱,边招呼着客人。

关友江是当年“大包干”摁红手印18位带头人之一。如今,41载春秋翻过,一代代小岗人孜孜以求,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种好这块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不断探索创新,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丽的家园,体验着从“吃饱饭”到“富起来”的满满获得感。

“有人有牛有犁,为什么搞不上吃的?”

——一声惊雷,掀起改革序幕

“我是1946年生人,大包干那一年我32岁。”在“大包干农家菜馆”门口的长椅上,记者和关友江一边剥葱一边聊天,有两位从北京来的游客慕名来访,也加入了攀谈。自从2014年从小岗村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关友江的日子过得愈发闲适,当年摁红手印搞“大包干”的往事,遇到人问,便讲得愈发清晰。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这一凤阳花鼓词,是“大包干”之前小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忍饥挨饿,老是吃不饱饭,要不是实在没办法,年纪轻轻的,谁会出去讨饭?”伸手触及那些斑驳的记忆,当年的艰辛依旧难忘。

分田到户的想法,关友江他们酝酿了很久。在“不准分田单干”“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三令五申中,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18户农民决定在一份承诺书上摁上“红手印”。“我们分田单干,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为表决心,还在自己起草的“生死状”上连摁了两次。

“大包干”释放了生产力。1979年,关友江家收获了1万多斤粮食,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正聊着,同为大包干带头人的严金昌从相距不远的“金昌食府”踱步过来,原来下午两点半二老受邀给小岗干部学院作报告,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摁红手印那一年我35岁,时间一晃而过,今年都76岁喽。”严金昌瘦高个,挺斯文,说话条理清晰。回忆那个十年九荒的年代,他说:“那时出去要饭很苦恼,农民有田有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呀。”

“分田后,和生产队出勤不出力的情形大不一样,大家的劳动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那是白天黑夜地干。我们干1年够吃5年的,感觉有希望了。”按照人均4亩半分田,严金昌一家分得30多亩地。1979年,严金昌和小岗村其他农户一样,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当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摁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定格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小岗村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国。“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小岗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要肯干,一定能富裕起来!”

——多点开花,跟上时代步伐

“大包干”一声惊雷,冲破思想桎梏,此后,小岗村实现了连年粮食增产。“上世纪80年代初,我买了辆小四轮和一台收割机。小四轮跑运输赚钱,收割机帮自家收割庄稼,也能租给别人用。”严金昌说,包产到户让生活大变样,告别了茅草房,住进了砖瓦结构的新平房。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开始转移到城镇打工。然而,吃饱了的小岗村村民发现,原本是领跑,悄然不觉间就落在了后面。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村集体欠债3万元。“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遇到了新困惑:率先实现温饱的村民迟迟未能致富,明明”起了个大早”,为何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却“赶了个晚集”?小岗人又在孜孜不倦地求索。

2004年,沈浩受安徽省委选派来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的到来开启了小岗村改革的“第二春”。沈浩跑田头、走农家,多次与村“两委”成员、“大包干”带头人促膝谈心,共商发展大计,并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一方面听计于民,一方面外出华西村等地取经,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三步走”振兴小岗村的发展思路。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人又开始了新征程。曾以“分”彪炳史册的小岗村,在“合”上又成为先行者。2008年11月14日,小岗村率先成立村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代理点,开展交易业务,到2009年底已完成土地流转1800亩。作为村里最早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之一,严金昌家的50多亩土地除了分给6个孩子外,剩余的一次性流转给了上海一家公司。

红火的旅游产业,把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带到了小岗村,关友江萌生了开饭店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沈浩的大力支持。“家里的土地流转了,当时我看到很多游客远道而来找不到地方吃饭,就想开个饭店,沈书记也很支持,于是大包干农家菜馆就这么开起来了。现在很多自驾游、周边游的客人来体验农家生活,像昨天接待了徐州来的一个旅游团,一共20多桌,今天村食堂在装修,预订了3桌。一年赚个十来万不是问题。民宿现在做了3个标间,正考虑要怎么扩大规模。”关友江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敢拼敢闯才让小岗人越来越有获得感。只要肯干,一定能富裕起来!”

“换个法子来搞,土地怎么生金?”

——传承接力,续写崭新篇章

3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养猪大户殷玉荣家时,她正忙着照顾猪舍里的五六十头母猪。“现在天天晚上12点睡,早上6点就起,遇到小猪仔出生,我就搬个床去陪着猪睡,熬个整宿助产接生。”她说,2012年刚开始创业那会儿,不懂养殖技术,市场行情也不好,养猪场连续亏损三年。但她坚持下来,埋头苦干勤奋学技术,2016年净赚了五六十万,养猪规模成了村里最大的,还被评上了致富带头人。“眼下行情好转,肥猪价格从年前的四五元一斤涨到了8元每斤,一年有千把头小猪仔,大概赚个六七十万元。”

“换个法子来搞,土地怎么生金?”这是最近殷玉荣又在积极思考的问题。她牵头组织所在村民组18户农民签订了土地入股合作协议,探索“小田变大田”的规模经营新模式,让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资产。殷玉荣说,土地入股能破解粗放经营、产销不对路等问题,她计划把规整后的土地统一经营,水田探索稻虾共生,旱地种植油菜,经营收益在提取少量公积公益金外,全部按股进行分红。“目前土地已经平整好,正在搞虾网、进出水排管、电线等,4月份清明一过,就准备育苗。”

走进种粮大户程夕兵投资建设的农机大院,这里集烘干、仓储、全程化服务、育秧工厂四位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时握住我的手说,‘一定要好好干,祝你有好的收成!’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多种粮,种好粮,让大家吃到放心粮,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程夕兵谈的最多的是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农业。今年他流转的土地将突破500亩,除了种粮,他积极探索稻虾共作养殖,年后挖出了虾池,4月以后准备投放虾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遇到很多困难,但我就想从源头、品种、品质上下功夫,用标准化生产打造小岗粮食品牌,让大家吃上绿色放心的粮食产品。”谈起梦想,这位黝黑汉子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

在友谊大道上,严金昌四子严德双正在农家乐厨房里忙活,“金昌食府”从最初能坐8个人发展到现在能容纳200人,可旺季时仍不够用,他正盘算着再增加十几桌……

严宏昌长子严余山在小岗开了第一个淘宝店,办了第一个小岗青年创业群,发起了第一个小岗乡村振兴研讨会,最近他又创办了一个科技公司,着手推动锂电产业技术升级改造。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赚钱再多都不算成功,能够带动家乡致富才算成功。”严余山说。他希望能传承并创新父辈的“大包干”精神,带动更多的小岗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当年“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在年轻一代的小岗村人脑海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敢闯敢干、创业创新,小岗村的新一代用行动描绘着小岗村新故事、新传奇。

·记者手记·

一往无前蹚新路

改革创新是小岗的基因和底色。40多年来,从摁下红手印大包干到土地确权颁证领到“红本本”,再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小岗一次次为改革探索蹚新路,这个地处淮河岸边的小村庄,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群人。改革大潮浩浩荡荡,小岗人虽一度也有过彷徨徘徊,却始终秉持改革初心,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与时代同进步。40多年前,全村人只有一种身份,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今,他们的营生活计五彩缤纷,种植大户、农场主、合作社、饭店老板、电商、农家乐创办者……坚持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小岗人正凝聚全新能量,踏上新的征程。

“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时的殷殷嘱托。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尽期。从“一声惊雷”到“多点开花”,这不仅是小岗的改革轨迹,更是中国改革不停步的生动写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小岗精神”,从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中汲取力量,敢闯敢试、勇于创新。这是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利器,也是不断抵御风险、化危为机的法宝。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荣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