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南谯兰家萍入选孝老爱亲类道德模范推报候选人

1 

(《安徽日报》2019年5月6日12版)

孝老爱亲类道德模范推报候选人事迹

E01王福荣女,汉族,1948年12月生,广德县柏垫镇柏垫社区居民。

自幼患有腿部残疾的王福荣,悉心照料三个相继患上肌肉萎缩症的儿子达52年,始终践行着那句“有我在”的诺言。

王福荣自幼患有腿部残疾,与丈夫蔡天源结婚后先后生育了三个儿子。1982年,16岁的大儿子被查出患有遗传性肌肉萎缩症。12年后,她的二儿子和小儿子也相继患上了同样的疾病。“只要有我在,就一定要把三个儿子照顾好”。她坚定信念,也开始了她照顾儿子的心酸历程。虽然日子十分艰辛,但有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资助,王福荣觉得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可是“祸不单行”,2013年,她的丈夫被查出患上了胃癌晚期。忍着巨大的悲痛,王福荣一边劝丈夫坚持治疗,一边拖着残疾的腿四处筹钱。就在丈夫被查出癌症后的第二年,王福荣自己也被查出子宫癌。2016年4月,王福荣丈夫撒手人寰。她尊重丈夫生前遗愿,将丈夫的眼角膜捐献给了需要的人。父母的举动,对儿子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2018年4月,王福荣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也主动在《中国人体捐献器官自愿书》上签了字,决定死后捐献自己的所有器官,以此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王福荣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E02王新具男,汉族,1964年8月生,淮北市濉溪县供电公司工人。

1995年8月21日,王新具的妻子张翠红被化学物品二甲苯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87%。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王新具不离不弃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妻子重新站立了起来。

预防感染是烧伤患者初期治疗的关键。为了护理好妻子,王新具就在妻子的病床边“安了家”,每天悉心照料。在长达101天的住院时间里,他每隔两小时为妻子翻一次身,张翠红没有生过一次褥疮。在她烧伤后恢复的前两年里,王新具每天都要给她洗漱、按摩,锻炼肌肉。夏天,张翠红全身的伤痕痛痒难忍,王新具就每天给她挠痒痒,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冬天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张翠红的腿、脚凉得像石头一样,王新具就把妻子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胳肢窝里,一暖就是一夜。为了让妻子站起来,王新具通过按摩、拉伸,使妻子变形粘连的四肢能够伸展开来,他还做了一副双杠安放在院子里帮助妻子训练。

20多年风雨兼程,王新具的家又变得幸福温馨起来。儿子成家了,小孙子的到来,更是让家里充满了快乐。张翠红虽然还需要治疗,但已逐渐走出了病痛的阴霾,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王新具获评“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E03卢湘君女,汉族,1955年1月生,中共党员,宿州市埇桥区人,退休检察官。

卢湘君3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自己的奶娘——保姆周玉玲,用真心的付出汇聚爱的力量,温暖着周玉玲老人的心灵。她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平凡真切,却又感人至深。

上个世纪50年代,曾在卢湘君父母家做过保姆的周玉玲因丈夫和养子相继去世,生活变得无依无靠。先是经人介绍去食堂做临时工,后来食堂裁员,她再次陷入生活窘境。卢湘君父母知道周玉玲的情况后,将她接到家中居住并照顾她。1984年底,卢湘君从灵璧县人民法院调到原宿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她的爱人叶兆富当时在武警宿县支队工作,儿子仅10个月。卢湘君父母年事已高,无力照顾周玉玲,卢湘君和爱人商量后,便决定把周玉玲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当时,卢湘君还需要赡养年事已高的公公,生活相当拮据,但是卢湘君并没有因为这退缩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这一照顾就是30多年。卢湘君夫妇儿子从小受父母影响,把周玉玲老人当亲奶奶一样孝敬,工作后经常打电话关心奶奶的身体情况,出差回来行李箱里全是给奶奶买的礼物。现如今老人已经90多岁了,卢湘君依然天天为她做饭洗衣、洗头、洗脚、剪指甲,为她求医治病,每天晚饭后都会陪着老人去散步。周玉玲常常动情地对别人说:“我没什么可回报她的,就让我下辈子来做她的亲妈吧!”

卢湘君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最美宿州人等荣誉称号。

E04兰家萍女,汉族,1957年4月生,滁州市南谯区珠龙镇北关村南小庄组村民。

兰家萍34年不离不弃,照料血友病养子张店明,一家人演绎了一个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

1985年7月,兰家萍和丈夫在回家路上的草丛里捡到一名男婴,见一直无人认领,便抱回家中喂养。后来,孩子被发现患有血友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兰家萍流着眼泪抱着孩子说:“俺既然把你带回了家,就会把你抚养长大!”为了给养子看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亲戚朋友都被借了个遍,往往老账没还清又要借新账。兰家萍对养子张店明的付出,感动了丈夫张蔡林,他默默坚持,陪伴和支持着妻子。后来,张店明每一次犯病都需要输血,养父撸起了自己的袖子,成了张店明的救命“血库”。朴实的张蔡林说:“只要孩子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我输点血不算啥!”为了减轻家庭重担,让父母有更多的钱给“弟弟”看病,两个亲生女儿早早出去打工,挣钱给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看病。34年来,虽遭遇各种艰难,兰家萍一家从未放弃对养子张店明的呵护,省吃俭用,不惜一切代价给他看病,花去医药费达30多万元。

兰家萍获评“安徽好人”“滁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E05江爱元女,汉族,1946年9月生,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林村村民。

因为一句承诺,江爱元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80岁失明邻居余国英,诠释了一段大爱无疆的邻里情,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孝老故事。

余国英,长风乡柘林村的五保户,出生时因病致残,双目失明,无儿无女,无生活自理能力。1998年,家住隔壁的江爱元主动提出由她来照顾,从此,她成了余国英的眼睛和拐杖,小至洗脸、刷牙、穿鞋袜,大至生病照料,点点滴滴均是江爱元亲力亲为。随着年岁渐长,她将老人接回家中,方便照料。尤其是余国英生病的日子,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她用旧衣服当尿布屎片,老人无法洗澡,她就端一大盆热水跪在床沿边为她擦洗。院子里一年到头挂着的都是洗过的床单、衣服、尿片。

20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江爱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从青丝到白发,从脊背挺直的壮年到弯曲驼背的暮年……她谨守诺言,倾心照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老人收获了最安详的晚年。不仅如此,江爱元还用长期的言传身教,让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在子孙辈心中生根发芽,原先子女的“不理解”转化成不自觉的孝老行动,江爱元同样收获着子女们敬老尽孝的幸福。

江爱元获评“安徽好人”“安庆好人”等荣誉称号。

E06纪道明男,汉族,1964年11月生,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仓房组村民。

他十六年如一日细心照顾瘫痪妻子,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不仅实现自身稳定脱贫,还带动当地贫困户增产增收。

2003年12月17日,妻子外出务工时发生车祸导致瘫痪,从此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也受到刺激,四肢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整日整夜卧床不起。十六年来,给妻子按摩、擦身、喂饭、清理大小便就成了纪道明每天生活的必修课。由于妻子需要照看、孩子需要养育,纪道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4年,他们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人穷志不穷,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多方协调帮助下,新建了黄牛养殖基地和皖西大白鹅养殖基地。纪道明还作为发起人注册成立了舒城毛竹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房仓家庭农场,当年,纪道明不但稳定脱贫,而且还成了全镇闻名的养殖大户。纪道明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不忘记父老乡亲,先后带动25名贫困户参与黄牛养殖基地的有偿劳动,带动30户贫困户、低保户等入股村合作社养鹅,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增加了贫困户的日常收入。

纪道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提名、“安徽好人”、“六安好人”等荣誉称号。

E07许长荣许长琴许长荣,女,汉族,1958年12月生;许长琴,女,1946年7月生,姐妹俩是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街道居民。

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许张氏照料瘫儿许金义(又名许全意)42年,多次婉拒社会各界捐助,感动国人,被誉为“最美母亲”。许张氏去世后,两个女儿许长荣、许长琴传承好家风,接力照顾瘫痪兄弟许金义,演绎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情深。

48年前,不到18岁的许金义患重病后瘫痪在床。许张氏照顾儿子42载,2013年10月辞世后,其女许长荣、许长琴接过爱的接力棒。许长荣姐妹常说:“没有再生的父母,没有来世的兄妹。我们不照顾他谁照顾呢?”许金义患病伊始,13岁的许长荣就边上学边挖草药、逮虫换钱为二哥治病。出嫁后不久,为方便照顾二哥,许长荣即在母亲家旁买房。每天早上上班前,先到娘家帮二哥擦身换洗,晚上下班后再去擦洗一次。如今,61岁的许长荣还在打工补贴家用,她与73岁的姐姐许长琴合租房子共同照顾许金义。姐妹俩多次婉拒当地政府让许金义住进敬老院的提议。“我能活一天就亲自照顾二哥一天”,许长荣说。66岁的许金义这些年来没生过褥疮,身体和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许长荣、许长琴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亳州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E08李立兰女,汉族,1942年2月生,和县善厚镇皂角行政村村民。

李立兰含辛茹苦抚养捡到的两名弃婴,竭尽全力悉心培育,用爱撑起一个温暖的家。2015年高考,两个孩子均考上大学。

1996年冬天,李立兰先后捡到两名弃婴,她没有多想就把孩子抱回家。因为儿媳妇没有养育孩子的能力,从此,李立兰一边照顾患有间接性精神分裂症的儿子,一边含辛茹苦抚养这对孩子。2008年,丈夫去世,抚养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落在李立兰一个人身上。靠着几亩农田的微薄收入,她一个人艰难地支撑着这个贫寒的家,但她却尽可能的用坚强和微笑给这个家更多的温暖,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想方设法给孩增加营养。2012年,兄妹俩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和县第二中学,年逾七旬的李立兰跟去陪读。为给兄妹俩改善伙食,她利用空闲时间在县城里走街串巷捡拾垃圾卖钱,换取碗头上的一、两道荤菜。在照料好孩子生活的同时,她还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她对两个孩子说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好的将来。2015年高考,两孩子都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一个考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个被厦门大学录取。

李立兰获评“中国好人”、马鞍山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E09张家丰男,汉族,1988年7月生,固镇县王庄镇新河村村民。

女友张晓宇突发脑积水,张家丰放弃学业和工作,默默坚守在病床前。通过精心呵护,张晓宇从植物人到慢慢苏醒,从全身瘫痪到能够慢慢行走,并终于走向婚姻的殿堂。张家丰用忠贞爱情缔造了生命的奇迹。

2008年7月,张家丰的女友张晓宇突发脑积水,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张晓宇仍处于重度昏迷状态,后来成了植物人。张家丰每天6点开始抬高床位换尿不湿—翻身—洗脸、刷牙—料理菜饭—放流行音乐—洗脸、刷牙—说话给她听,每天夜里大约2个小时翻一次身体,空心掌拍背无数次等。一天天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家丰和晓宇妈妈的细心陪护下,晓宇的脸色渐渐有了光泽。2010年9月底,晓宇再一次住进了江苏省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在做引流泵取出手术几天后,生命的奇迹出现了。当晓宇第一时间认出张家丰,第一时间喊出妈妈的时刻,在场的家人都流出激动的、幸福的眼泪。如今,已经成为老公的张家丰和晓宇妈妈经营着一间小吃部,虽然又苦又累,但是,对晓宇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照顾和感情从来没有减少。

张家丰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E10张海香女,汉族,1987年6月生,青阳县朱备镇村民。

11年前丈夫因病离世,身怀有孕的张海香诞下女儿,照顾公婆替亡夫尽孝。为更好地奉养老人、照顾孩子,她与方东兴走到一起,又添一子,此后夫妻二人一起悉心照顾公婆、养育儿女。

2007年,原籍安庆市宿松县的张海香和青阳县的伍建华迈进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彼此承诺:孝顺照顾双方父母。2008年,伍建华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张海香恪守结婚时的承诺,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这个家。有好心人主动给她介绍对象,张海香提出:跟她结婚必须和她一起照顾公公婆婆。方东兴倾慕她坚强善良的品格,主动帮助张海香忙前忙后,最后走到了一起。后来,夫妻二人生下一子,他们主动提出让这个儿子姓伍,给伍家传承香火。年迈的公婆被感动地潸然泪下。一年后,公公不幸患上肠癌,夫妻俩四处筹钱、联系医院安排公公手术。治疗期间更是不眠不休、忙前忙后,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近日,婆婆又得了肾结石,住在医院等待手术,张海香形影不离地陪伴在她床边。夫妻俩对老人的照顾比亲生儿女还周到,可是谁能想到,他们和老人竟然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张海香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池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E11郭清玲女,汉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淮北矿业集团淮北选煤厂选煤化验班班长。

郭清玲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侍奉公婆,用无私的爱温暖着命运多舛的家庭。她的坚强和爱心,让濒临崩溃的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1996年6月,郭清玲和丈夫结婚后,接踵而来的家庭不幸和灾难,没有击倒她顽强的毅力和孝老爱亲的情怀。1997年4月,因照顾脑血栓住院的婆婆,她劳累得早产下仅2公斤重的儿子,看着皮包骨的孩子,郭清玲内心充满愧疚。1998年9月,婆婆的小儿子不幸遇害,公婆不能接受现实,神情恍惚,痛不欲生。为了抚慰老人的伤痛,郭清玲把公婆接到自己家,让出家中唯一的大床给公婆用,自己带着儿子睡了近一年地板。2002年2月,丈夫遭遇车祸,昏迷近30天,郭清玲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把丈夫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2011年9月,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婆婆身患癌症,住进医院。医生断言:即便下了手术台,也抗不过化疗。郭清玲没有放弃,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再次挽回了婆婆的生命,如今婆婆精神状况良好。

郭清玲获评安徽省学比创争先进个人,淮北市百名孝心劳动模范,淮北矿业集团劳动模范、最美家庭、巾帼岗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E12崔世宽男,汉族,1966年5月生,临泉县陈集镇联建行政村村民。

2010年到2014年崔世宽陪大儿子在沈阳看病期间,得到当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虽然大儿子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但崔世宽没有忘记好心人的恩情。为报恩坚持留在沈阳义务献血,9年时间捐献全血量超10万毫升,回乡后签下器官捐赠协议。

2010年5月下旬,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读大二的大儿子被查出恶性淋巴瘤。在陪大儿子看病住院期间,他们得到不少沈阳人的“热血相助”,有的捐钱、有的献血,还有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然而遗憾的是,大儿子最终没能救过来。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他无以为报,为了报答帮助过他们的人,他曾许过两个心愿:这辈子捐献全血量至少达到10万毫升;尽可能多地陪伴救助过儿子的好心人。为了兑现自己许下的心愿,崔世宽干脆在沈阳住了下来,成为了一名献血志愿者,并加入中华骨髓库。崔世宽献的最多的是“成分血”,目前已经完成10万毫升献血量,达到100多个治疗单位。两年前的春节,崔世宽来到阜阳红十字会,填写了器官捐献协议,如果哪天不在了,他希望能最后做点贡献。

崔世宽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安徽好人”、安徽省十佳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E13董得兰女,汉族,1942年6月生,肥东县元疃镇杨祠村老花园村民组村民。

从跨进婆家门到现在,董得兰一人服侍行动不便的婆婆陶传英长达50多年,每天端茶送水,端屎端尿,搀扶婆婆上下床,从来不敢有丝毫松懈,想着法子哄老人开心,做老人喜欢的菜肴,希望婆婆健康开心。婆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活到100多岁,成为当地最长寿的老人。

董得兰不仅仅要照顾婆婆,还要拉扯孩子以及承担繁重的农活。尽管如此,她从没有诉过苦,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半个多世纪。婆婆在94岁时,意外摔了一跤后便卧床不起,董得兰一人照顾婆婆的起居。为了让婆婆每天吃得好,睡得香,心情好,董得兰总是想着法子哄老人开心,一天三餐做老人喜欢吃的菜肴,在满足老人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搭配饮食。由于长期的劳累,董得兰身患腰肌劳损20多年,但因婆婆离不开她的照顾,董得兰便放弃了在省城合肥住院治疗的机会,常年吃止痛药片来缓解疼痛。董得兰抱婆婆起床都非常吃力,腰部疼痛令她汗流浃背,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咬牙坚持着让婆婆过好每一天。

董得兰获评“中国好人”、合肥市道德模范、合肥市首届十佳好婆媳等荣誉称号。

E14蒋荷芝女,汉族,1970年11月生,安徽楚源工贸有限公司职工。

蒋荷芝二十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弟弟,姐姐用爱换来一个奇迹,手足情深令人感动。

1999年3月4日,刚参加工作的弟弟因为一场事故,昏迷7天7夜后成了植物人。从那时起,蒋荷芝就一直守护在弟弟身边,一守就是20年。弟弟出事后,已经成家的蒋荷芝将弟弟接回家,每天为弟弟做一日三餐、清理大小便,还带着弟弟求医问药。清晨,蒋荷芝给弟弟打来一盆热水,帮弟弟洗脸洗手。当看到弟弟的胡须和指甲较长时,蒋荷芝会熟练地给弟弟剃胡子、剪指甲。在她的照顾下,弟弟在一点点好转,从喂水、喂饭到现在能自己吃饭,从完全不能动弹到现在能单独行走,从不能讲话到现在能听懂家里人说话,从不能活动到现在能基本自己穿衣服,从严重智力损伤到现在智力相当于8岁的孩子,姐姐用爱换来一个奇迹。弟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姐姐对我真好。”2017年8月弟弟又被查出肾癌中晚期,蒋荷芝拖着已经严重胃病的身体,为弟弟辗转5次手术,终于有所好转,2017年,以蒋荷芝为原型的微电影《阿姐》开拍并上映,受到广泛好评。

蒋荷芝获评“安徽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家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