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榜样】半路修为“门内汉”

凤阳县广播电视台记者刘顿根植基层甘做时代记录者

“半路出家”的刘顿从未设计过,自己的人生定位会在“电视上”;更不敢想,自己竟能“扛”起摄像机,以一名普通记者的身份融入、记录社会的点点滴滴,继而炼成业务尖兵。

这个为人羡慕的人设来得偶然,也较辛苦。高中毕业后,一直生长在凤阳县城的刘顿想去部队,为人生作一番磨炼和积淀。2002年,19岁的刘顿坐上去往杭州的火车,最终成为一名步兵。两年后,回到城里,被分配到县广播电视台,算是扎了根。

在部队,刘顿学了报话专业,因此最初的时间里他定岗在技术部,做电脑、编辑机维修保障的活儿。由于工作“清闲”,刘顿和跑一线的记者哥们打得火热,时常客串,打打下手。这一来二往,身高马大的刘顿成了出镜队伍吸睛的“标杆”。加之人手有时不足,台里索性把刘顿调到一线。这一年,是2008年。

“顺水推舟”当了记者,刘顿感觉到压力。因为,先前是跑龙套、闹着玩的,眼下要真刀真枪,干的是精准业务。就这样,他边采访,边请教,边学习,边总结。时间不长,刘顿的采编得心应手,从“愣头青”的腼腆小伙,化身为游刃有余的“老手”。

寒暑易节,遑论晴雨。刘顿有模有样、有滋有味、有圈有点地泡在新闻前沿。12年来,年均在《凤阳新闻》发稿200余篇。其中,2014年至2017从事外宣,每年向中央及安徽新闻联播等上级媒体“输送”150余篇。他踏实的足迹遍布县城和各乡镇,清晰地画出纵横交错的坐标系。十余年来,凭着《传承》《三权分置》《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三农”新活力》《分红》等稿件,刘顿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多个奖项。

始终,刘顿在享受这个过程。凤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的不断进步,建设的日新月异,民生的成果运用,百姓的安居乐业,都“摄”在他的眼里心中。不善言辞的刘顿,有自己的朴实表达。那就是,“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有力量。走遍千山万水,才能到达心中的高峰。”

想达到高峰,哪能随随便便成功?为此,刘顿做着不懈的努力。苦练内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笔力和脑力,急难险重冲在前。2009年,凤阳县大庙镇一企业发生爆炸,他不畏辛苦,深入现场和幕后,连续15天跟踪报道。同年,凤阳县拆除武店镇石灰窑,他又奋战在第一线。一周里,每天4点半起床,带着“行头”,蹲点采访,深度调查。

“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但哪件事具有新闻价值?从什么角度采写,才能发挥正能量?”刘顿时常在思索。“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有思想,胸怀全局,放眼发展,关注民生,才能讲好新时代故事,传递凤阳好声音。”

2018年,“兴农贷”在县小岗村发放。而“兴农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群众到底知多少,需求在哪?这些一连串问题,必须搞清楚,说明白,让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在第一时间,刘顿来到小岗村进行细致深入采访。《全国首批“兴农贷”在小岗村发放》新闻播发后,引起强烈反响,收到良好社会效果。这条稿件,最终获安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被推荐为安徽新闻奖(电视类)二等奖。

“新闻要有温度,不仅体现新闻效应,更要突显社会效应。”这些年,刘顿不仅在新闻内容上做了一些创新,在采访形式上也在尝试。2016年6月,凤阳县大庙镇东陵互助合作社桃子丰收却滞销,10多万斤大白桃、油桃“危在旦夕”。得知消息后,刘顿带着同事立即赶往,搞起了全媒体采访。无人机、摄像机、网络直播一起上,各显神通。经过一周的连续报道,新闻不仅在央视七套农业军事频道及省、市多家媒体播出,而且桃子全部卖出。年底,村民们还分了红。

作为一名记者,既是发生新闻的记录者,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甚至参与者。新闻里的事,新闻里的人,新闻里的情,新闻里的悟,一直感染、感动着刘顿,将来亦然。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