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我与共和国同龄】别了草房进楼房,不再“蜗居”更宜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退休职工夏彤生:

别了草房进楼房,不再“蜗居”更宜居

夏彤生近影。记者张开兴摄

“对比过去,生活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回首过去的人生,夏彤生总是感慨万千。幼时父母双双去世,在二哥的照料下读了书、当了兵,转业后成了炼铁厂一名电工,最后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直至退休,他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却也有着一份平淡中的幸福。

“老家在全椒县,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姊妹5个,我是老幺。”夏彤生说,那时候的生活,不仅住的条件差,茅草屋矮得人进去甚至还得低着头,衣食更是让人“操碎”了心。“盼着过年,解解馋,或添置件把新衣裳。”

二哥一家的照顾,让夏彤生不仅读了高中,还入伍当了兵,三年军营归来,成了当时地区炼铁厂的一名电工。“那时像我这样的年轻小伙子都是住厂里的集体宿舍,四人或五六人一间。”夏彤生说,退伍军人的身份,让他住进了“条件不错”的四人间。一床被褥、一些衣物,退伍时带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家当;四人间的“集体住宅”,天热时需集体担水泼洒屋顶来“人工降温”……穷苦的生活没有浇灭夏彤生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他坚信,收获都是自奋斗而来。

时代大潮滚滚向前,大时代里无数个“夏彤生”也在与时代同行中用双手奋斗,用勤劳收获生活的美好。1976年底,夏彤生告别了单身生涯。“哪像现在还买什么几居室,‘占’了四人间的集体宿舍就是婚房。”夏彤生告诉记者,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原有的一张木桌,兄弟伙送的一张床、一个橱子、一个三抽桌,再加上妻子买的一张写字台、两把椅子,满满当当。“没有多余的空间,生火的煤炉子只能常年搁置门外,吃饭有时也只能以床为凳。”

幸运的是,一年多之后,厂里改善住房条件,夏彤生分到了新的住房,空间增添至30多平方米,也有了专门的厨房。日子有了奔头,生活也就不断有新“添头”。小家里添置了那个年代最时兴的家电——黄山牌黑白电视,也有了扬子电风扇。及至1982年夏彤生工作调动至原技工学校后,住房的条件又有了新的改善,换成了6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两居的条件对一家三口来说,已经是大大地改善了。”夏彤生说,为了让小家更舒适更温馨,他自己用水泥抹起了彩色地面,动手做了沙发,家里更是添置了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伯乐牌双门冰箱,黑白电视也换成了彩电。

在夏彤生的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生活的憧憬,总是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作为奋斗的目标。而对夏彤生来说,这一切很快就变成了生活的现实。2010年,地块征迁、回迁安置后,夏彤生一家住进了如今位于百合花园小区的新家,独立的厨房、卧室、卫生间,敞亮的大三居,电脑、空调、洗衣机、冰箱、大尺寸彩电……一切应有尽有。而在另一边,夏彤生“北漂”的儿子也在北京扎下了根,有了属于新的小家庭的三居室。

从茅草屋、集体宿舍到住宅小区,从“蜗居”到大三居,夏彤生一家住房条件的改善,只是滁州千万家庭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不断升级的一个缩影。

“因为要给儿子带孩子,现在只能北京、滁州两地奔波。尽管年纪已大,但跟年轻人一样,我也会玩微信,会上淘宝,还能用支付宝,一部手机在手,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事。”夏彤生说,“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才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4G时代,我没有落伍,5G即将到来,我还希望继续跟上步伐,不做美好生活的掉队者。”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