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改革,锻造滁州凤凰涅槃的关键一招

——从首创“大包干”到续写新篇章的滁州改革之路

滁州网讯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风化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滁州人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真抓实干,高举改革旗帜,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改革赞歌。

70年滁州礼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友谊大道旁的巨幅相片上,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视察时作出的重大论断和重要指示熠熠生辉,昭示着小岗无限光明的未来。

从“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到“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一个改革伟大实践积淀的改革地标,穿越历史之光,正在风潮激荡中破茧成蝶、焕发新生。

一声惊雷起源头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40多年来农村改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1年风雷激荡,41年岁月峥嵘,小岗村的一纸“包干契约”,写下波澜壮阔的时代叙事。

小岗村,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村庄,历史却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40年前的小岗,“地荒、人穷、集体空”,户户有外流,人人讨过饭。1978年秋,安徽省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小岗村是重灾区之一。“当时生产队饿死了60多个人,饿绝了6户。”年逾七旬的严立华,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多年前,他就和很多村民一起开始了“碗当鼓,盘当锣,偷偷摸摸下南乡”的讨饭生活。

贫困到了极致,物极必反。1978年的一个凛冽冬夜,18位小岗农民聚在了茅草屋,约定分田单干,按下一个个血红的指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一举既出,石破天惊。“大包干”的创举,昭示了小岗村人敢于向旧观念和僵化体制挑战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1979年,小岗村家家精耕细作,加上风调雨顺,这年大丰收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一家6人,这一年收获水稻4000公斤,花生1000公斤,山芋1000公斤。而小岗这年收的粮食,竟是1955年到1970年的总和!

风起于青萍之末。率先在皖东大地上推行的农业“大包干”,不仅彻底打破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支配产品、统一经营核算、统一收入分配的“大锅饭”体制,而且使农户真正变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营主体。

犹如春潮带雨,这场惠及神州大地亿万农民的深刻变革,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滥觞,也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

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较好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改革不止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滁州开始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在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一条龙的发展路子,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加速转变,为农村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统计,1978至2010年,全市累计提供550亿公斤商品粮,占全省总量约1/4,成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产值达200亿元。

全面改革立潮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一场场深刻变革让皖东大地活力迸发,呈现出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的壮美景象。

时间记载着改革砥砺前行的铿锵足迹。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拉开了大幕。2014年2月28日晚,我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成立了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新型城镇化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10个专项小组,搭建平台,健全制度,确保重大改革方案梯次接续、前后衔接、有序推进。

2014年6月13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滁州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重要举措分解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建立改革任务总台账和销账制度,强化对改革的督办督察,制定改革督察实施办法,实现了“领导力量、工作人员、办公地点、工作经费”四落实,绘就出了改革“路线图”“任务书”。

随着一批批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我市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全面深化改革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态度鲜明、掷地有声。

2014年,6个部门改革方案在深入一线调查、反复讨论研究、历经数易其稿后,才最终拍板敲定。

优化改革方案的背后彰显出市委、市政府确保每一项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的决心。

2014年,一批有力度、有特色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建立的177项改革台账中有67项改革在年内完成任务并予以销号,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蹄疾步稳,实现首战告捷。

2015年,我市建立了175项改革台账,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成效,一批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些改革经验和做法得到中央、省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向外推广。

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明确了今年我市改革台账为173项,将在“三规合一”、城市管理体制、农村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等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2015年7月8日,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等16位小岗农民从省长手中接过了全省第一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了证,土地就有了‘身份证’,变成了‘活资产’。”关友江喜出望外,这下土地可以放心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到银行还能抵押贷款。

从“红手印”到“红证书”,这是“大包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小岗村开出的创造之花、结出的改革硕果,既是历史对首创精神的肯定,也是时代对传承精神的期许,更是标志着滁州在农村改革历史进程中再次勇立潮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的滁州,对于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远不不止于此。

在新一轮改革中,滁州把农村综合改革当作一块“高产地”“试验田”,力争在农业改革上多出典型、多出经验,并创造出一批过硬的“滁州品牌”,在全省实现了“三个率先”、做到了“三个第一”: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颁发了全省第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颁发了全省第一本股权证书;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发放了全省第一笔“农权贷”。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工作现场会在天长市召开……一批批丰硕成果展示出我市农村改革正阔步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秉承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高举“大包干”的精神旗帜,农村综合改革的率先破题激励和引领着滁州这艘舰艇在改革巨浪中先试先行、劈波斩浪。

牢记嘱托当排头

——3年多来,滁州人民、小岗人民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牢牢把握“三个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勇当推深做实改革的排头兵,誓将改革进行到底。

历史总在关键时间节点不断指引着我们前进方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强力推进重要时刻,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并作出了“三个坚定不移”重要指示,向全党、全社会传递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为滁州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启了改革发展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与期待,提振了滁州干部精气神,激发了气势磅礴的正能量,催生了滁州改革发展新气象。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弘扬“大包干”精神,坚持抓小岗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都保持了良好势头,连续3年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总体呈现了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改革品牌越来越靓、发展后劲越来越足、干事创业状态越来越好的崭新局面。

这3年,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18年高标准农田438万亩、家庭农场8167家、土地流转面积418.5万亩,分别较2015年增长34%、116%、72.2%;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82.2%,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五年丰”,达到92亿斤。

这3年,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5个县(市)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小岗村等3个村入选农业农村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创建率分别达到90%、92%。

这3年,农民收入实现了新跨越。2018年,771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脱壳,村集体经营收入增加到1.1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7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283.3%、30.4%。

这3年,“一抓双促”取得了新成效。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0%以上,为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发生率降至0.54%。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皖东大地化为生动实践,一系列改革探索在滁州这片热土生根发芽,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改革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盘活土地,让“红证书”带来“红票子”。3年来,滁州紧紧围绕“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集体土地承包权,放活集体土地经营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国家级试点,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天长市获批开展加强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国家级试点。

激活产权,让“股本子”实现“分红利”。3年来,滁州坚持明晰集体产权为主线,聚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总结提炼了农村股改“十八步工作法”,创新推出了“农权贷”融资产品,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持续增加农民和集体收益。2017年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议在我市召开。2018年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小岗村喜领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

共建共享,让“新动力”带来“获得感”。3年来,滁州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持续深化综合医改,突出抓好县级公立医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管理体制等改革,总结推广定远县“按人头总额预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进医保“三保合一”、报销政策并轨,持续推进就业、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改革,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共建,不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持续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改革获得感。

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衣食丰足、幸福平安、和谐有序。从一系列改革成效中,从一个接一个改革的节点中,老百姓们正惊叹改革的速度,感慨改革的难度,获得改革的温度,呼唤改革的热度。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

眼前,一份不负时代的精彩答卷充分证明改革是解决发展难题、改变生活面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快于同期、高于全省、位于前列,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4位,各项经济指标不仅站稳第一方阵,而且实现争先进位。在省政府发布的《关于2018年度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结果的通报》中,滁州综合得分排名全省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较2017年上升2个位次,连续5年被省政府通报表扬。我市领导班子2018年度综合考核被评定为全省第一。

时光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历史舞台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

从拉开农村改革序幕到续写改革新篇章,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正经历着探索和奋斗。在时代的号召下,那个伟大的声音如同历史的旁白——

“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将始终走在前列。”

责任编辑:王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