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凤阳:安置点里感受温情

1

(《安徽日报》2020年8月12日9版)

安置点里感受温情

■ 本报记者 罗宝 本报通讯员 金赵辉

“今天晚上我们安置点要放电影《辽沈战役》,早点去啊……”8月6日下午,天还没黑,住在凤阳县花园湖行蓄洪区老鹳幼儿园安置点的黄湾乡大新村村民蒋许会就开始招呼大家了。

宽敞的广场、干净的投影仪幕布,几排小板凳构成了简单的“电影院”。50多名群众坐在一起,边看电影,边夸赞安置点服务好,大家生活不用愁。“群众若是没有什么文体活动,在一个环境里待的时间过长了,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我们组织大家一起看看电影,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缓减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红色教育。”大新村党支部书记蒋培峰对记者说。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凤阳县共在板桥、枣巷、黄湾等乡镇启用9个淮河行蓄洪区转移群众集中安置点、安置群众1650人。各级政府除了搞好安置点的居住和饮食等基本生活,还在安置点设置临时医疗点、临时医学观察点,从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抽调40余名医护人员24小时驻守,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组织人员对安置点公厕、垃圾存放点、公共活动区域等场所进行消毒消杀。凤阳县老年体育协会派出文艺演出团队,和文明实践文化志愿者一同,到各安置点开展慰问演出。各安置点还组织了下象棋、打扑克、跳广场舞和红色电影放映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今天的菜很不错,豆芽烩肉、青椒土豆丝、芹菜炒肉丝都有,物资来之不易,大家要吃完啊,不要浪费了。”在黄湾中学安置点食堂,80岁的安置点任临时党支部支部委员、老党员陈文化嘱咐前来就餐的群众说。自从来到安置点,陈文化每到开饭时间都会提前来到食堂,帮助维护就餐秩序。他还参与宿舍管理,帮助疏导群众情绪、解释相关政策、发放生活物资,“我身体还算硬朗,对村民情况非常熟悉,看着大家受灾,怎么说也要尽一份力。”党员干部、志愿者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尽心尽力服务,让安置点群众感受到临时大家庭的温暖。

在枣巷镇黄咀村安置点,连续工作了10多天的村扶贫专干王萍嗓子都哑了,已经说不出话来。微信小程序显示,她每天行走的步数都在2万以上。贫困户刘文翠的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生活,最大的孩子6岁,最小的仅2岁。王萍不仅帮助刘文翠一家搬到安置点安顿好,还给孩子们买来了牛奶和零食。

“90后”共产党员殷昊天本来在县城一家建筑公司上班,听说家乡防汛形势严峻,安置点需要人手,他果断请假回家,到黄湾中心小学安置点帮忙。殷昊天还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在安置点里搬运生活物资、登记相关资料、协助技术人员开展水电线路铺设……22岁的大学生黄翔也放弃暑假旅游计划,走进安置点里当志愿者。

安排好转移群众的生活,枣巷镇组织部分转移群众代表到老巨安置区参观,推动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作。老巨安置区内,宽阔的沥青路面,整齐的楼房,一应俱全的休闲公园、为民服务中心、安置区小学、卫生院等配套设施,给参观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调整和建设工程实施,枣巷镇老巨村两个自然庄整体搬迁,转移群众集中安置在这里。“以前镇村干部上门宣讲搬迁政策,我们不理解,总是冷眼相对,现在觉得太不应该了。我回去就把安置协议签了,早点搬出低洼地。”一位参观群众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