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暖风化雨“醉”亭城

——滁州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向深入

暑假托管班里书声琅琅、缤纷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板凳议事会助力社区自治……“这些年,老旧小区实现了应改尽改,脏乱差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停车难、无健身场地等问题也迎刃而解,居民拍手称赞,社区干劲十足。”琅琊区丰山街道龙池社区西涧二村居民戴正贵深有感触地说。

1

南谯区文明办联合银花街道银东社区举办主题为“爱粮节粮”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记者卢志永摄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凡事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召开板凳议事会等方式搜集民意,同时注重吸纳社会各种资源,牵头成立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居民文明素养。”龙池社区党委书记孙涛说。

在文明创建东风的吹拂下,龙池社区改变的不仅仅是硬件上的提升,火热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是成了社区的特色品牌,引领着居民从“物质上的富裕”向“精神上的富足”转变,以崭新的姿态拥抱美好新生活。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村入户、见人走心,实现从“抓天长、带全市”向“全面铺开”迈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暖风已溢满皖东大地,熏染浸润滁人,有形的活动化作无形的力量,为基层工作增效,为群众生活增色,为基层工作减负,为群众幸福加码。

聚焦思想引领

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伟大精神放光芒,改革开放经济长,乡村振兴实在好啊,领导人民奔小康……”傍晚时分,位于南谯区章广镇的鸦窝村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村委会广场上,上百名观众津津有味地摇着蒲扇看庐剧,唱庐剧的老人叫刘学文,今年75岁,是一位盲人。“村干部给我读了一些资料,我研究后,就编了这么一段词,后来背熟了,加上大鼓一敲一唱,居然很受大家喜欢。”“每次赶集的时候,我就来唱唱,宣传党的政策、好人好事。”

鸦窝村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文化软硬件建设,带动引导群众向美向善。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把干部群众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传播好声音、传扬主旋律、传习新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市聚焦思想引领,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让新思想、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通过大力培养选拔“新时代宣讲员”,汇聚“专家+草根”,全市先后组建93人的市级专家库、96人的理论研究专家库和151人的理论宣讲专家库;积极吸纳道德模范、文艺骨干、退休老干部等作为基层宣讲员,每年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基层宣讲4000余场。着力打造宣讲品牌,总结推广“小伍说书”“老墙根宣讲”“小板凳课堂”“农民大讲堂”等,及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基层实际,融入移风易俗、健康知识、脱贫攻坚等内容,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情怀”。

整合资源力量

打通服务群众末梢

“打牌、台球、读书、电子阅览室从此让工地的生活也不再单调了,更别说还有理发、缝补、体检等便民服务,这个工友驿站真是建在了我们工人的‘心坎’上了!”在中新苏滁高新区的新园小区,一个不起眼的楼道内,却别有洞天。500平方米楼栋架空层成了该小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徽派的装饰风格显得隽永而淡雅,但里面的氛围却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该实践点结合小区居民需求,打造了全市第一个“工友驿站”,设置了邻里大讲堂(居民议事厅)、希望之星(阅览室、书画室、儿童临时托管中心)、夕阳之家(老年活动室)、便民服务点等多个功能室,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把服务群众的阵地延伸到小区、工地、企业,送到群众身边,像这样的文明实践点,滁州已建成325个。我市注重激活盘活各类阵地资源,除了整合县、镇、村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外,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实践点,打破“各自为政”的阵地壁垒,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同时,做强“线上平台”,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打通各部门、各条块间线上资源,综合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移动端渠道,让文明实践“24小时在线”。天长市在全国率先设计推出“一云三端”文明实践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互联网+运行“一张网”信息化管理。

打造志愿品牌

文明新风沁人心脾

“我儿子儿媳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我和8岁的孙子。她们经常到我家看我,帮我打扫卫生,周末还在留守儿童活动室帮我孙子补习功课,真心地感谢她们。”指着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光荣栏,62岁的潘立青说道。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凤阳县小溪河镇抓住文明实践春风,聚精会神地抓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着力引导农民抵制和抛弃不良习气,培育新风尚。

据小溪河镇党委书记殷星昌介绍,小溪河镇依据本地特色,由镇党委政府主导,不断吸纳当地涌现的草根“明星”、文艺爱好者以及评选的榜样力量加入队伍,目前,全镇共有凤阳花鼓队、钱杆子舞队、沈浩精神宣讲团、大包干精神宣讲团、巾帼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6支骨干文明实践服务队,同时鼓励自发组织建立志愿服务队,全镇共建立45支志愿服务队伍,在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宣传和关爱老幼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零距离服务群众,大力培育文明新风,传递出火热的正能量。

建立建强志愿服务总队,配置完善“12+N”志愿服务队伍,招募文明实践志愿者70余万人,组建队伍3312支,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80%,人均年度服务时长达20小时。开展“与爱童行”“四点伴星”“法苑清风”等特惠型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活动5万余场、服务群众220余万人次,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善制度机制

推进文明实践常态长效

“过去是‘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一年好几十场人情吃喝,实在吃不消。如今,大家不比排场比贡献,不比阔气比公益,人人拍手,家家开心。”提到正在深入推进的移风易俗,天长市石梁镇石街社区居民胡克叶说。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天长市坚持开展移风易俗减少人情消费。该市抓部门联动,逐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职能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该市还建立移风易俗联席会议、上下联动、常态巡查、严格追责等机制。各地将移风易俗纳入年度“文明户”评选重要依据。同时,在170多个村(社区)建立以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村(社区)红白喜事公约为主要内容的“一会一队一约”工作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制度是最可靠的保障。我市聚焦健全机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文明实践专项资金,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力量,提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运行效率,持久推进文明实践工作。

强化管理监督,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市、县领导班子党建考核、文明创建考核等。推动县(市、区)委书记作为中心主任定期向市委述职工作机制。注重激励创新,鼓励和指导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出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实施细则,为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按月评选市级优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典型,全市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5个、省级典型31个,各地开展文明实践积分兑换2500余次,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