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小岗之变: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42年前,这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如今故事愈发精彩——

小岗之变: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浙江日报记者刘 刚 王世琪 杨振华 陈文文 安徽日报记者罗 宝

入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热闹非凡,如织的游客捧着大串葡萄围坐在篝火旁,欢声笑语。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穿梭其中,不时与村民、游客打着招呼。“葡萄文化旅游节开幕以来,天天如此,每天能卖出上万斤葡萄。”他告诉我们。

熊熊的火光,拥挤的人群,热闹的小岗村,透过这一切,1978年那历史性的一刻历历在目——

18位村民在逼仄昏暗的土房中按下分田到户的红手印。宛如一道惊雷,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时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42载不息奋斗,小岗村变了,这里把农村故事演绎得愈发精彩;42载上下求索,小岗村没变,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根植于此,历久弥新。

农民

一代接着一代干,初心始终不变

当年村民签订大包干契约的土房保留至今。我们来到“当年农家”院落,躬身挤进房间。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我们在这里按下红手印。”同行的村民严金昌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触景生情,他将我们带回那个冬夜。

当时,小岗村是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而闻名的“三靠村”。“大锅饭让大家没了积极性,我们一家一户分开干!”包括他在内的18位农民贴着身家性命签下协议、按下手印。“就是想吃饱饭,过好日子。”严金昌摸摸土桌,有些哽咽,“我们做到了。”1979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3万斤,10多年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并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自此,严金昌将“带头人”的使命紧紧绑在身上,贫苦时带头分田,温饱后带头奔小康。2008年,敢闯敢试的他成为小岗村第一批农家乐经营者。从4张桌到20张桌,“金昌食府”越做越大,2019年盈利近20万元。农家乐,乐农家,目前,小岗村已开出十余家农家乐,成为村民增收重要途径。

“大包干”一代开起农家乐,二代则成了农业带头人。凤阳县小岗村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严德友是“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儿子,管理着200亩葡萄园,是全村最大的葡萄种植户。“农民单打独干,一亩地产量再高也种不出‘金子’。种葡萄规模效益明显,能带大家致富!”这片葡萄园倾注着他的心血。

这几年,园子多灾多难,干旱、涝灾、雪灾,严德友掰着指头说。尽管如此,他从未打过退堂鼓。“我不做,这产业就垮了,咬着牙也得冲。”今年的超长梅雨季让葡萄减产近半,但他琢磨的却是扩大规模,培育新品种。

一代一代接续努力,小岗村日新月异,但农村留不住人才成了发展的瓶颈。2019年大学毕业的“大包干”三代关勉,毅然回到家乡成了返乡“带头人”。“想回来闯一闯,为小岗鼓鼓劲。”关勉常听爷爷关友江讲起当年的事,每年假期回家,看到家乡“一年一个样”,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过去的不易。

关勉任职的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发公司)经营着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公司和有机产业园,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小岗靠土地发展起来,未来也要靠土地。”她坚信,随着小岗村的发展,会有更多年轻人选择回来。

土地

从大包干到“三权分置”,能量不断放大

“发展靠土地。”“土地是命根子。”在走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小岗人对土地的真挚感情。

随着土地政策改革,这片热土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当年,小岗村靠土地彪炳中国改革史;今朝,小岗人靠土地奔入小康。

“‘大包干’开了好头,40多年来,小岗坚持土地政策改革,让土地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李锦柱说。

前些年,严金昌将分到的50亩地流转给了种植大户,自己则踏踏实实地把农家乐办成主业。“小红本在手,合同到期,地还是我的。”他说。

严金昌口中的“小红本”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5年,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小岗村举行。村民拿到“小红本”,流转土地更放心了。如今,小岗村超六成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比2015年翻了几番,稻虾、稻鱼等新型农业合作社红红火火。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更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通过流转,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经营的土地从37亩增长到590亩。眼下,水稻长势喜人,似一片绿色海浪。“刚收了50万斤麦子。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他笑着说,未来两三年,田里的机械化程度将超九成。

为了更好发挥规模农业效益,2017年小岗村开启低产田改善土地平整项目,42年前分到户的土地再次统一整合,小田变成大田。

程夕兵经营的农田对面是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这块由小岗村与安徽科技学院联手打造的试验田应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将大田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土地的事不能强迫农民。”为了平整土地,李锦柱没少费心费力,但都抵不上村民来田里看一眼,不少“说不通”的农民看了试验田后马上改了主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小岗村完成了1.5万余亩农田平整。

“小岗精神源于这片土地,我们要继续改革,讲好土地故事。”李锦柱说。2018年11月,安徽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土地的故事仍在续写。

产业

从农业独大到三产融合,创富正在升级

在小岗村,土地的故事已跳出农业,讲到二、三产。

驱车驶入小岗村产业园,正赶上小岗安徽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大米加工,未脱壳的金黄稻谷运入生产线,加工完成后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米有一部分产自小岗。”公司负责人严伟龙说,公司对小岗村6000亩地实行订单种植,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高出两三角。

二产促一产,是小岗村选择企业的逻辑。2018年盼盼集团入园后,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黑豆,研发出黑豆面包等新产品。

“二产富了种植户,但要让村民普遍受益,得靠分红。”李锦柱说,小岗村组建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入股创发公司,以此为载体经营集体资产,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旅游是小岗村最大的烦恼也是最大的机遇。2008年到2018年小岗村的旅游业由旅游公司托管。“那时,我们守着大包干纪念馆被动接待,一直在亏损。”旅投公司负责人杨永强坦言,过去,小岗村有品牌、没产品,有名气、没才气。

2018年,小岗村成立旅投公司,创发公司占51%股份,统筹开发旅游资源,秉持让游客慢下来、消费起来的理念,建设工坊街,开展研学游,还原传统生产生活场景打造“当年小岗”项目,并于2019年策划了“岗上花开万人游”、凤阳紫藤花油纸伞旅游文化艺术节等7大活动。

“单日最高游客量超5万,村民光卖矿泉水,一天就能赚3000多元。”提起去年,杨永强仍兴奋不已。据了解,2019年全村旅游人数达115万,旅游收入2.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万元,同比增长12.27%。

“这是一片热土啊,小岗是中国农村的名片,我们要不断探索尝试,富民强村。”在大包干纪念馆“18位村民按下分田到户红手印”的照片前,李锦柱感叹道。

是啊,42年来,敢闯敢试的小岗精神始终激发着小岗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励着小岗人不安于现状的心。从大包干纪念馆望出去,是蓬勃发展的万千气象——

对面,是创业青年杨伟的草莓园,旅游业的发展让他的草莓不进市场便被采摘一空。

不远处,“互联网+大包干”体验中心里,负责人王辉向村民介绍小岗乡村赋能工程如何助农增收。

视线尽头,一望无际的稻田静待收获,这批“订单稻”销售出去,又是一个丰收年。

责任编辑:tangj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