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滁州:稳投资攒后劲 项目撑起“四梁八柱”

1607302813(1)

《安徽日报》(2020年12月07日  09版)

·编者按·

重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钢筋铁骨”,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今年以来,我省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花”,成为对冲疫情影响、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的重要稳定器。

本报今起推出“重大项目如何强基赋能”全媒体系列报道,实地探访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对涉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发展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重点项目进行全景式报道,展现其对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大作用与效果。

日前,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决议明确提出要“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是“主力军”。我省正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占领发展先机,强化发展支撑,培育经济新动能,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力,不断为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提供关键支撑。

筑牢“稳”的基础 今年前11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235个

11月28日,在滁州市经开区,东方日升高效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项目二期现场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全省第11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主会场活动在此举行。

“这次东方日升在安徽滁州投资建设年产5GW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完成后预计将新增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和高效太阳能组件产能各5GW。”东方日升董事长谢健表示,投资安徽、选择滁州是企业跨越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徽营商环境趋优、吸引力增强的结果。多年来,企业一直从事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片、组件的研发生产及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在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具备业内领先的量产技术能力和产能优势。滁州基地建成投产后将大幅提升企业在光伏行业的竞争力。

“这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共有188个、总投资1208.3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16.2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总投资规模约6.4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生态建设等12个行业领域,涵盖全省16市。”省发展改革委重点办主任汪振宇告诉记者。

据介绍,此次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有36个,20亿元以上项目有13个。50亿元以上项目有2个,分别为滁州东方日升高效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淮北梧桐康养小镇建设项目,总投资57亿元。在集中开工项目中,制造业项目有108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5个,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63个,生态建设项目10个,服务业项目13个。从承接地区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项目129个、占68.6%,总投资850.9亿元、占70.4%,计划投资76.3亿元。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48个、占25.5%,总投资371.1亿元、占30.7%,计划投资41.8亿元。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能够发挥对稳投资的关键作用、对调结构促升级的支撑作用、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始终把重点项目摆在重要位置,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王启康说。

筑牢“稳”的基础!今年以来,我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月组织全省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据统计,截至11月底,全省已集中开工建设重大项目2235个,总投资超1.2万亿元。

积聚“进”的力量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继续领跑

11月27日上午8时,随着最后一节拱肋拼装完成,引江济淮宁西上行线跨江淮运河128米系杆拱桥顺利合龙。“引江济淮宁西上行线跨江淮运河大桥跨越即将建成的江淮运河,桥下可通水通航。大桥主桥为128米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梁体全长130.6米,用钢量近1000吨,施工精度要求高,安全风险大。”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肥西建管处技术人员李东旭告诉记者。

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继南水北调、三峡水利枢纽等一系列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之后的又一壮举,是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2017年9月全线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第四个建设年头。“截至今年11月底,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87.12亿元,占总投资875.37亿元的67.07%,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投资六成以上。”省引江济淮集团建设管理部副部长宋诚表示。

截至11月底,引江济淮工程已累计开工75个项目,占总体81个项目的92.59%。其建成后可以缓解淮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状况,增强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水保障能力,为淮河通江达海开辟新航道,恢复巢湖水生态功能,遏制淮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势头。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动机”。仅9月底以来,就有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合肥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合肥市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先行段、引江济淮蜀山复线船闸、六安至安庆铁路、阜阳至蒙城至宿州(淮北)铁路、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保义)至颍上(南照)段、合肥市东部城区有轨电车一期、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优质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我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继续领跑。今年前10个月,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6%,增速比前三季度上升1.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9%,充分发挥了投资“稳定器”的关键作用。

“今年第二批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与第一批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合并后,全年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8113个、年度计划投资1.42万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299个,计划开工项目3814个;全年计划竣工项目1418个。”汪振宇表示,前10个月,全省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超额完成。全省纳入投资计划的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7万亿元;储备项目提前完成投资184.8亿元,重点项目合计完成投资1.49万亿元。

激活“新”的动能 按下结构调整“快进键”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这里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被率先纳入科技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是安徽省唯一正在开展研究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该项目已被国家药监局批准进行临床试验,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重组蛋白疫苗,目前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

“新冠病毒疫苗是创新性疫苗,要科学评估疫苗效果。我们将在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力争疫苗尽早获批上市。未来,三条分装线开足马力能保证每天80万人份的产量,年产能可达到3亿剂疫苗。实际上,年产量3亿剂是年分装量,原液产量更大。”安徽智飞龙科马总经理蒲江告诉记者。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我省聚焦优势新兴产业,先后建立26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37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51个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275个省工程研究中心。近5年,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年均增速达17.7%。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和铜陵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战新产业集群入列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亮点纷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我省扎实推进37个重大工程建设,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0余家,累计实现产值超1700亿元。深入实施51个重大专项,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量子计算机、类脑科学、质子医疗高端装备、氢燃料电池等一批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化成果不断涌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于德志表示。

重大项目按下了结构调整的“快进键”,我省积极探索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有效路径。1月至10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增速比1月至9月提高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