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滁州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1619312469(1)

《安徽日报》( 2021年04月23日 06版)

永臻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

来安晶科新能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

位于天长市的安徽徽宁电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滁宁城际铁路施工现场。

长电科技(滁州)有限公司生产线。

滁州大道市本级段建成通车。

位于苏滁高新区的星恒动力锂电池项目。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

近年来,滁州市遵照省委“担当起‘四个走在全省前列’的时代使命”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小岗精神,坚持抓小岗促全市,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全面部署推动、大胆实践探索、多点攻坚突破,在农村综合改革、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放管服”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等方面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性经验,形成了一批改革品牌,有力助推了滁州高水平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2020年,滁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32.1亿元,总量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4.4%,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达371.8亿元,稳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居全省第一……

长三角一体化激发新动能

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滁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借梯登高,主动作为,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示范功能和中心区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区城市,争当安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先行者,展现担当,实现作为,作出贡献。该市制定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9个方面、86项重点任务和150个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实施。

共建“大平台”。设立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投资架构等运管机制,成立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开发投资公司,注册资金分别为10亿元、5亿元。互联互通项目加快建设,汊河大桥右半幅通车,来六高速界点协议已签署,来宁公交换乘中心开工建设,南浦一级公路和南浦大桥公开招标,黑扎营大桥加快开展前期工作。中新苏滁高新区成功创建省级产业合作园区,2020年确定扩区41平方公里。

构建“大交通”。合新高铁、宁淮铁路开工建设;合肥—南京高铁可研上报待批;宁滁城际2020年完成投资2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与南京签署界点协议;蚌滁宁城际铁路已列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滁西环高速、S205/S410铜城至冶山段一级公路正式通车;天仪高速已纳入安徽省高速公路规划网修编。江巷水库完成下闸蓄水,驷马山滁河四级干渠工程开工建设,滁河航道整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推进滁州民航机场前期工作,多渠道争取支持滁州选址方案;天长和明光通用机场选址获批。

打造“大产业”。去年承接长三角地区转移或合作项目240个,占全市新签约项目的50.4%;深化科创一体化发展,新引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2项,创新开展“智汇滁州·揭榜挂帅”等活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研究院建成运营,苏大天宫科技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滁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科创平台正在建设中。

共抓“大环保”。落实苏皖两省《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全市7个国考断面累计水质符合年度考核目标要求,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

提升“大服务”。积极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跨市通办,5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区域通办”;全市16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同步对接“南京都市圈预约挂号服务平台”;与南京“香港伟才幼教集团”开展幼儿教育合作办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主体建成。推进文化旅游合作,印发《2019-2021全市旅游品牌创建“三年行动”方案》,浦口、南谯两地联合举办旅游节庆、旅游产品展销活动,开展联合旅游宣传推介。

科技创新持续深化。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体制,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增企业数和总数分别位居全省第二,战新产值等主要指标领跑全省。

滁州市加快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与西部大工业基地为主体“一区一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硅基材料、盐化工、凹凸棒等重点产业,打造“中国水性涂料之都”、千亿盐化工产业基地和千亿硅基材料产业基地。同时,打造“三区四城一带一基地”,构建了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主平台。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瞄准“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十亿项目”目标,力争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硅基材料、绿色能源、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六大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培育20家以上百亿级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智能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新型功能纺织材料、凹凸棒基新材料、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

财税金融持续创新。获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获得中央财政4000万元奖励资金,支持3656家企业延期还本付息33.2亿元和8550户小微市场主体获得信用贷款26.2亿元,总量分别位列全省第一、第二位。创新全省首例“农险保单增信”助农贷款,完成市担保集团组建工作,政府引导基金达31只。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开发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5家园区进入全省30强。5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2000个,到位资金4780亿元,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大引强”转变。跻身全国外贸百强城市。成功对接搭乘合肥中欧班列开行,已发运100多个整箱、货值1800余万美元。

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以来,滁州市牢记殷殷嘱托,共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42项、省级试点56项。一批改革在全国全省率先突破,抓小岗促全市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大包干”带头人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人地挂钩”、天长农村股改得到推广。全市已有1075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市已有12.9万亩承包耕地入股到633家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62亿元,较上年增加10.05亿元、增长19.3%。一批改革在全国全省形成品牌,县域医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试点得到充分肯定,农村垃圾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机制改革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一批改革在全国全省先行先试,整市域获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天长获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南谯区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有序推进。定远县探索建设、运营、维护、服务、管理“五统一”城乡供水模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获评国家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放管服”改革激发新活力

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动“网上办、智慧办”,探索“扫码办、刷脸办”,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一门进驻率”“最多跑一次”和综合窗口服务占比均为100%,通过取消或者告知承诺制减少材料63.3%,压缩办理时间39%。

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改革,按照“221+N”架构搭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计算、存储能力位居全省第一。优化“皖事通·慧滁州”APP,为群众提供19大类274项指尖上的服务,核心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现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档管理、一日办结“六个一”,后置审批事项从183项压减至137项、压减率25.14%,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4000多户、总数达34.4万户。内外资企业年报率分别位列全省第一、第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建立任务数、完成任务数均位列全省前列。

目前,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中期评估,政务服务目标绩效考核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高效完成,权责清单制度体系持续优化,“亭满意”营商环境品牌加快营造,“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市场主体突破33万户。

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风貌

健全污染源监测管理长效机制,实现120家重点排污单位视频信号接入和144家污染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

健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累计获得环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931.5万元,排名全省第2。落实苏皖两省签订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作协议,滁河陈浅断面获得补助补偿金4700万元。

推深做实林长制,坚持“五化五绿”,高质量建设2个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和12个市级改革创新示范点;推进国有林场“一场两制”市场化运作。

滁州市正全力实施以琅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涧湖为品牌的“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工程,把清流河打造成滁城的绿色滨水风光带,让明湖、西涧湖尽显水韵风情,把琅琊山打造成“滁城之肺”“滁城之魂”,让北古城再展历史文化风貌、南新城充满现代气息,描绘山水亭城秀美画卷,彰显滁州中心城区山、水、城特色,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精神文明进步绘制新画卷

在文明创建上,全市以连续三年测评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天长市获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行示范区”。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新上榜“中国好人”10人、“安徽好人”19人,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在文化文艺事业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和考核均居全省第一。

社会民生改善共享新成果

综合医改上,基层中医药“银针行动”列为全省医改工作要点,“县域医共体筑牢县乡村三级疫情防控网”经验做法受到肯定并予以推介。来安县在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国家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等“一示范四试点”改革高质量推进,承办全国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工作经验交流会。探索了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等。

养老服务上,获批全国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获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509万元,五个养老服务机构获批省第二批智慧养老示范项目。

教育改革上,探索开展市区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解决企业用工紧张、家长后顾之忧问题。

“编制周转池”制度创新上,统筹调剂、分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448名、1242名;全市13家公立医院已使用周转池编制1431名,使用社会化用人员额4054名。

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新作为

在平安滁州建设上,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改革,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平安建设先进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率先开通滁州公安“民意110”、率先成立诉前和解中心,商事调解经验在全省推广,全椒六镇派出所获评全省首批“枫桥式派出所”。

在农村治理上,明光市作为唯一县级代表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作典型经验交流。深入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等工作,探索“党建+治理”“协商+治理”等“1+N+X”模式,建立“11355”协商共治机制。

在基层协商上,深化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召集人制度和“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探索政协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作为全省唯一省辖市代表参加全国经验交流会。

党的建设工作开创新局面

干部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实施“干部源泉”工程,首批组织市县两级40名优秀干部“双挂双任”。组织实施“智汇滁州”人才四大工程,入选省级重大人才项目总数居全省第一。

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提升。深化“村企联建”三年行动和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50万元以上村超10%。

作风建设持续加强。持续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和乡镇纪检监察协作区改革,全市24个协作区先后处置问题线索126件、立案54件、提出处置建议99人。

为更好地探索、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牵头推进滁宁示范园区组织架构和投资架构改革、综合医改;聚焦经济和行政体制、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遴选18项重点改革事项,由市领导牵头推进,做到亲自部署、亲自把关、亲自协调,推动改革落地见效。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4次、改革办主任办公会议4次,集体研究重大改革事项,审议改革方案文件。安排99项具体改革任务,建立工作台账,明确牵头责任单位、进度安排及成果形式。坚定不移把中央深改委和省委深改革委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确保中央顶层设计在滁州落地生根。按照省委深改委督察工作要求,对8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开展重点督察推进。聚焦基层需求、群众期盼,推出一批更具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举措。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持续推进小学生课后服务、医养结合等企业和群众关心关切的改革。探索林长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创新经验。坚持月调度、季盘点、年销号,建立台账管理、提醒提示、督察督促等工作机制,常态长效推动工作。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宣传引导机制,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做法经验,形成系列调研报告、改革信息。

滁州市在“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鲜明提出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以上、冲刺全国城市前80强的“5688”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实力滁州、活力滁州、制造滁州、创新滁州、绿色滁州、数字滁州、通达滁州、健康滁州、法治滁州、文明滁州等“十个滁州”。

踏上新征程,奋斗正当时。当前,滁州市全市上下各级干部群众正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