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评论 > 正文

再续“一声惊雷” 推动乡村振兴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时,称赞大包干是“一声惊雷”。他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这是对大包干意义的生动比喻,理解其中的理论逻辑,对推动新阶段乡村振兴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岗村大包干具有“一声惊雷”的意义

实践意义:困境中的“一声惊雷”。小岗村原来是出了名的讨饭村,实行大包干后,1979年一年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产量的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之前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全国推广大包干,从吃不饱到“卖粮难”。当年小岗村是当时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缩影,当时安徽农村90%的生产队都解决不了温饱问题。随着“大包干”逐渐推广到全国,到1984年,出现了全国性的“卖粮难”。这一年,全国人均粮食近400公斤,一招基本上解决了中国温饱问题。

理论意义:解放思想的“一声惊雷”。小岗村是检验真理的试验田。“一声惊雷”的本质是,改革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大包干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解放了思想;中国共产党遵循客观规律,顺应人民意愿,开启了全面改革;“大包干”较早地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了中国道路。“一声惊雷”初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世界意义:世界解决温饱和减贫的“一声惊雷”。据统计,2018年全球贫困人口6.4亿,超过8.216亿人(即9人中有1人挨饿)没有充足的食物,并且至今没有有效的解决之道。小岗村的“一声惊雷”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大包干成为“一声惊雷”的理论逻辑

首先,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实践观念。穷则思变。小岗18位农民在“大包干”的生死契上按下的红手印,就是向贫困宣战的宣言书,就是冲破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的果敢行动。实干成就了“一声惊雷”。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它能顺应人民要求,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大包干在当时是违法的,但我们的各级干部心中始终有一杆秤,那就是,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利国利民,应该支持农民的创举,特别是邓小平、万里的支持,实现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结合,完成了一次革命。

最后,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大包干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大包干理顺了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一声惊雷”。

三、以“一声惊雷”推动滁州乡村振兴

第一,深化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在活力。一是针对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房闲置,加快宅基地“三权分置”;二是针对农村成片耕地撂荒,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三是针对农户分散经营,鼓励引导农民创立专业合作社。滁州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整市试点之一,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要以此为抓手,勇于探索滁州经验。

第二,壮大乡村产业。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滁州要以63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促进一产做优。以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4个国家级园区建设为抓手,带动二产做强。以文化、旅游、农村电商等引领三产做旺。二是培育提升新型农业主体,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三是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第三,加快城乡融合。一是统筹城乡空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优化乡村布局,推进乡村空间布局调整。三是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四,加强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滁州要着力实施“十百千”行动,抓好十大示范村镇建设,改造百个以上重点自然村,提升千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

(作者单位:滁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