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百姓热点 > 正文

红色皖东 人间正道是沧桑

热情似火的夏天,琅琊山上游人如织,欢歌笑语不断;古城滁州亭城风貌尽显,醉美滁州绽芳华;中新苏滁高新区,机声隆隆战正酣,不负好时光……一个活力满满的滁州正自信从容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时光,总在回望中给人以启迪。

百年前的滁州,正如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但追求进步的广大工人和知识青年思想已经开始觉醒,黄让之、朱皖白、陈醒梦等革命先驱在皖东大地点燃的星星之火,迅速掀起燎原之势,接力至今,始终闪耀着指引未来的璀璨光芒。

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数皖东有志之士团结到中国共产党周围,汇聚到鲜艳的党旗下,立下一生跟党走的誓言,不惧牺牲、英勇奋斗。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风华正茂。自皖东革命启航,梦想从那时根植、追求从那时起步、情怀从那时激荡、担当从那时彰显,深深融入滁州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已成为滋养万千皖东儿女的精神食粮,激励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初心不忘、使命在肩、接续奋斗,不断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

南谯区师生诵读红色经典、分享阅读心得,献礼建党100周年。

信仰如炬,指引前进方向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皖东大地百年来的沧桑巨变,生动见证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史。

天长市铜城镇山海社区中心路有一段仅约一车宽的巷道,两边隐约可见老宅和路口处的省级文保惠济桥,路边一间寻常民宅,就是天长共产党员黄让之的旧居。作为目前已知滁州籍最早的中共党员,1902年,黄让之出生于天长铜城镇一个平民家庭,幼年读书,聪颖勤奋,乐善好施,积极向上。1920年黄让之到上海做工,1922年入安徽公学就读,1923年进入被誉为“东方红色大学”的上海大学学习。同年,黄让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瞿秋白、邓中夏、张春木(太雷)等人在同一个党小组,成为当时上海仅有的43名中共党员之一。

1924年夏,黄让之回到家乡天长铜城镇,他带回大批革命书籍,设立图书室,在青年中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与天长青年陶振誉一同成立进步组织励志会(后改为天盱青年同志会)。励志会积极团结革命青年,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为后来天长共青团和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32年,天长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在黄让之的家乡铜城镇秘密成立。

在凤阳,在南京、上海读书的凤阳籍进步青年朱皖白、陈醒梦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经常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在滁县,直属中共南京地委领导的滁县第一位党员“鸿儒”,利用在滁县铁路工会工作便利开展工作。及至1926年2月,皖东地区最早的党小组——中共凤阳县凤城临时党小组成立。

……

民众被唤醒,党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但有革命斗争,就有流血牺牲。

1930年,来滁组建“滁县行动委员会”的中共党员胡尚志牺牲在南京雨花台。1931年,定远县吴圩暴动失败后,总指挥戴国兴遇难。1932年,中共凤阳县委书记赵连轩等56人被捕,朱务平、赵连轩等20多位革命先驱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但滁州共产党人无所畏惧,始终选择在党的旗帜引领下,胸怀救国救民志向,投身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断头流血,视死如归。

历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无数共产党员奋不顾身,带领千万皖东儿女,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迎来了全境解放。

信仰的旗帜,在黑夜中举起。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人民幸福,滁州党组织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广大干群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皖东地区千千万万党的优秀儿女,用平凡铸就伟大,用行动践行誓言,用生命书写忠诚,把满腔热血洒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道路上。

使命如山,奋进再出发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市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一张重点任务表、一幅月度任务图、一个督导清单和一套工作台账“四个一”挂图作战,梳理出31项重点任务,分解形成78项月度重点活动,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及时间节点。全市上下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全市的重大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各地各部门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琅琊区建好用好“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0个社区党史教育主题馆,今年以来累计接待人数已超1.6万余人次,实现了党员干部群众“在家门口学党史”。

明光市举办“嘉山烽火”党史故事100讲,开发“汪道涵在嘉山的烽火岁月”“嘉山人民抗战史”等6个精品党史课程,制作“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队课,凸显建党百年路。

天长市组建千秋红“五老”、向日葵“五青”、爱之声“好人”、茉莉香“文艺”、新时代“骨干”、新农人“百姓”、“三八红旗手”等7支党史宣讲队伍,打造“一刻钟宣讲”“一小时巡演”“一分钟视频”3个党史宣讲品牌,让党史学习“接地气”。

来安县投入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对半塔保卫战旧址和大刘郢新四军二师师部旧址、少奇楼等革命旧址进行维护升级,全力打造融馆、塔、堂、墓、园为一体的来安红色教育基地。

……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化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网格、听民声、办实事”,让群众在滁州生活更舒心;开展千企大走访、“问题帮办、助企发展”等活动,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让企业在滁州发展更暖心,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务实举措。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加快推进“一网一门一次”等改革措施,推广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加大汇聚线上线下办事渠道、拓展服务事项、整合政务数据资源。目前353件“一件事”全程联办、406项高频社会服务网上可办,群众办事效率和体验感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各地各单位已形成的项目清单达900多项,围绕加快发展、乡村振兴、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等5种类型,首批梳理市级重点项目52项,均明确了项目内容、服务对象、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办理进度等内容。一桩桩发展要事,一件件民生小事,一个个为民实事在党员干部的用心用情用力下迎刃而解。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奋进再出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与时代同行,以永不懈怠、永不停歇的劲头,在披荆斩棘中开拓奋进,在风雨兼程中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新局面,奋力实现“5688”奋斗目标。

清明节前,全椒县各学校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祭英烈活动。

初心如磐,走好“赶考路”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始终不渝、矢志未改的恒心。

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农业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滁州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大包干”为滁州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农业基础。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村时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做强农业,发展工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产权制度改革的浪潮中,滁州工业砥砺前行,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创造了工业发展“合老大、滁老二”的辉煌业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滁州在全省的发展速度慢了下来、位次也掉了下来。

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顺应了国家战略,滁州开始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不断追赶跨越。2009年,经济总量仅有576.18亿元的滁州,瞄准彼时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的江苏宿迁,提出了“追宿迁、超千亿”目标。一路追赶,持续缩小与前方的差距,在如期如愿冲进全省第一方阵后,2016年,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市第六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冲刺总量全省第三”的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实干兴滁。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全市经济总量先后突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大关。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2.1亿元,站稳全省第三,跻身全国百强。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由“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第三、人均第一方阵”,现在的滁州已经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让人人过上好日子,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市之力,在皖东大地上组织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明显的攻坚行动。

685名干部驻村帮扶,2.68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定远县于2019年4月实现摘帽,全市123个贫困村于2018年底全部实现出列,2014至2020年累计脱贫79070户205054人。

共产党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始终勇往直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骤然打响。

“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先上”“我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必须顶上去”……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全市近万名共产党员在党旗下宣誓,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主动请命投身疫情防控最前沿。

一个支部一个战队,一座堡垒一面旗帜。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责任,切实发挥战役指挥部作用,迅速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建8个督导组,加强工作统筹调度,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监控疫情发展态势。

上下同欲者胜。滁州,在全省较早启动疫情防控工作,较早运用三大运营商数据查找疫区来(返)滁人员,最早建设后备医院,最早由政府向市场投放一次性口罩等,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实现住院患者“清零”。与此同时,及时出台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17条”,创新建立“两员三单四包”帮扶机制,在全省最早实现规上工业企业、重点项目全部复工复产,上半年7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7月,汛情不期而至。我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发出动员令、倡议书,第一时间组织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身防汛救灾工作,凝聚防汛救灾的强大力量,筑起了守护家园的“红色长堤”。南谯区对3个街道23个社区进行区域划分,安排党员干部分片区包保,开展24小时巡逻,并成立3个督查组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证。琅琊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第一时间召集应急连民兵,组织党员突击队,火速赶往全椒荒草圩蓄滞洪区,全力支援防汛救灾。明光市张八岭镇党委组织150名党员成立12支党员先锋队,第一时间奔向网格责任点。全椒县71家县直单位、10个乡镇,1万多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挺身而出,不分昼夜奋战在抗洪一线,巡堤抢险、转移群众。

滔滔洪水面前,共产党员用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全市上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滁河、淮河“两线作战”,防汛救灾夺取重大胜利,实现“四个没有”,即全市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件,滁河淮河干堤等重要设施没有受到损毁,所有水库没有发生险情,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

天地沧桑,风雨兼程。一路“赶考”的滁州没有辜负滁州人民的期盼,在一系列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令全市上下满意的合格答卷。

定远县仓镇马厂村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一群青年学生前来悼念。 

本版图片由全媒体记者计成军 卢志永 徐 浩

特约摄影吕 华 禹强云提供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