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定远:田长制 每一块耕地都有守护人

微信截图_20211019085807

《安徽日报》(2021年10月19日十一版)

定远县连江镇2021年秋季水稻收割现场。 本报通讯员 程相艺 本报记者 罗宝 摄

定远县连江镇2021年秋季水稻收割现场。 本报通讯员 程相艺 本报记者 罗宝 摄

定远县定城镇2021年秋种现场。 本报通讯员 王喜春 本报记者 罗宝 摄

定远县定城镇2021年秋种现场。 本报通讯员 王喜春 本报记者 罗宝 摄


本报记者 罗宝 邹宝元   本报通讯员 王文

“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滁州市定远县在我省率先探索推行“田长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破解“荒田、占田、毁田”难题,严守耕地红线——

 

推行田长制  破解“三田”难题

定远县西卅店镇陈庄村村民杨法七长期在外务工,家中4亩耕地无人耕种。今年春天,他回家花200元购买杨树苗栽种到地里。陈庄村党总支副书记、村级副田长熊国军在巡查中发现这一情况后,与他谈政策、讲道理,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把田里的树苗移走。村干部还设法帮助杨法七将撂荒的土地流转给了本村的种粮大户杨孝宽用来种植红豆。

定远县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耕地面积278.85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前些年,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下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耕地闲置“荒田”、种树种草“占田”、违规建房“毁田”这“三田”现象时有发生。“全县耕地多,执法监察人员少,村干部又没有专人负责和管理执法权,导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定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章立兵介绍。

去年9月10日、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定远县西卅店镇北靠大金山林场,村民过去把荒田、岗地都栽上了桃树、朴树等,后来看到了效益,就渐渐往耕地里栽,往往一亩地半天就栽上了,执法部门来不及发现和制止。去年4月,西卅店镇结合当地实际,率先试点探索田长制,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发现环节下放到村一级,建立起网格化管理机制,取得良好效果。

今年4月,“田长制”在全县推开。全县以村级为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258个,设立县、乡、村三级田长2664名,明确县级田长抓统筹、乡镇田长抓落实、村级田长抓巡查,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监管格局,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根据规定,县乡村三级田长分别由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形成合力。

村级田长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利于源头管理,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8月,池河镇池河村副田长把保芹在日常巡查时发现自己辖区有6家农户40多亩耕地有撂荒的可能,她挨家逐户宣传“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等耕地保护政策,这6户群众及时联系旋耕机,把耕地全部种上了黄豆。

 

配套建机制  确保政策落“地”

在定远县,在交通要道、田间地头设立一块块“田长制”标志牌,标示着保护区域、田长姓名、工作职责等信息。同时,发挥村民理事会、议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调动广大村民主动参与耕地保护。

记者了解到,该县村级田长分片包干,每2天至3天组织一次巡查,发现问题后可通过微信群等直接以图文形式上报。到目前,全县各级田长开展巡查9.6万余次,发现并制止“三田”行为58起,恢复粮食种植面积3000余亩。

如何处理耕地保护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记者在西卅店镇看到,全镇耕地面积14.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1.8万亩,只种植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一般耕地2.6万亩,部分种主粮,部分种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根据规划,最适合种主粮的田基本上都是永久基本农田,有226万多亩;一般耕地基本上是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主要看村民的实际需要。”西卅店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郑大刚说。

为保障田长制有效实施,定远县建立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台账,强化问题交办、转办、督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对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一时间上报乡镇,及时督促当事人予以改正、恢复原状。对未及时改正的违法行为,上报县田长制办公室,由县级田长督促乡镇级田长限期落实改正。该县还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申请6.6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对耕地保护成绩显著的乡镇给予100至200万元资金激励,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乡镇财政对镇村田长工作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田长制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管理成效与绩效挂钩。对辖区内耕地保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对违法占用耕地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进行约谈;对新增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突出的,作为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同时,建立乡镇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自然资源管理审计制度等。

“我们还在乡镇成立综合巡查组,探索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同时,依托GIS、GPS、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开发‘掌上田长’APP,实现日常巡查、问题判定、工作监管全覆盖。”章立兵告诉记者。

针对基层事多人少的矛盾,定远县将田长、林长、河长、路长合一,统筹解决田长辖区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任务。

 

土地增效益  激发种粮热情

定远县以推动田长制为契机,处理好耕地保护利用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多措并举改善耕地耕种质量、加快土地流转,延伸“定远农品”产业链。今年以来,全县高标准农田新增9万亩,累计建成135.08万亩。全县中、高产田面积已累计210万亩。

据西卅店镇党委委员、副田长周多兵介绍,“田长制”试点推进后,该镇已有两个村总计6000亩土地,通过村级田长对接,流转给了大户经营。今年以来,全县新增流转土地面积3.2万亩,累计流转面积达112.2万亩。

该县还出台《关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运行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实现种子采购、肥水灌溉、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五统一”管理,有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截至目前,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9%,其中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97%,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除了利用好惠农政策,对种粮大户在用工、农资购置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等扶持外,还应延伸耕地全产业链,提升农田产出效益和农民整体收益。”定远县委书记邹军介绍说,种粮的整体收益不仅体现在出售水稻、小麦、玉米等基础口粮的收入方面,同时还应包括提升粮食产业加工的附加值、秸秆再利用价值,培育以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为主导的农村经济。

定远县以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缺乏区域性主导品种与品牌优势,基础粮食产品很难以“一村一品”模式增加当地农作物的附加值。因此,提升农民收入的途径就必须从提升农业产业链方面着手。如,针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定远县引进光大生物能源、众兴菌业等加工企业,并成立农兴农业公司,逐步实现了秸秆的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开发和利用。其中,安徽众兴菌业是国内从事双孢菇种植与销售的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800多人,每年消化小麦秸秆10万多吨,菌渣可当作有机肥还田,真正实现秸秆资源的环保再利用。此外,该县还引进现代种植养殖企业,以“三品一标”理念发展起集群虾、绿色猪、百亿鹅、规模菌等特色产业,让粮食和经济作物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特色产业有了稳定的原料和饲料来源,形成良性互补,为做强做优江淮分水岭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
关键词:
责任编辑:郭新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