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滁州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青山绿野绘新景 民富村美展新颜

——我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1

来安县杨郢美丽乡村一景 吕 华摄

滁州网讯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也应运而生,歌颂了新生活、新时代。40年后,在皖东大地上,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歌曲中对富裕、兴旺、幸福未来的期许,已然成为触手可及的事实,处处都是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画卷。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40年前,滁州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间,滁州人民秉承改革基因,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滁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务实创新、聚力奋进,农业农村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稳压器”。

按下发展“加速键” 现代农业取得新进展

一片片平整农田望不到边、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颜……在滁州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处处展现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40年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粮食总产达87.1亿斤,实现“十四连丰”,总量全省第三,商品率全省第一;肉蛋奶产量54.13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全省第一;水产品总产达37万吨,全省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47元。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淮河之间,历史上是长江北岸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安徽粮仓”之称,在农业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40年来,我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一是调整种植结构。优质粳稻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此外还加快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品种结构调整。二是发展高效养殖业。推广种草、秸秆养畜,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总面积达84万亩,占养殖总面积67%。三是做大特色产业。中药材生产面积总量达3.5万亩,推进“永言大闸蟹”“明光绿豆”“天长龙岗芡实”“滁州贡菊”“来安花红”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基地建设。

产业发展势头积极向好。我市围绕“招强企、培龙头、建园区、创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坚持招大培强,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58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615亿元。二是突出品牌建设,“三品一标”总数达644个,位居全省第一;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7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79个,“滁菊”被授予“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三是壮大新型业态,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28.3亿元,小岗村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电商服务实现行政村电商全覆盖,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21.1亿元。四是搭建载体平台,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全椒县大墅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国家级示范园。五是强化主体培育,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总量达到6525家,位居全省第三。

2

南谯区汪郢水稻高产示范区利用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 。 董 超 摄

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田上绿野葱葱、美不胜收,村庄里环境整洁、民富村美……现如今,走进滁州的农村,水常绿、山常青,这一切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建设30个省级、55个县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片、村)。二是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开展畜牧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畜禽养殖示范场部级、省级、市级分别发展达13家、54家、210家;开展渔业绿色养殖模式攻关,稻渔综合种养总量达18.8万亩,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45家。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6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9%。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来安县、天长市、南谯区被评为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五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广泛开展种子、农药、肥料、饲料、肥料等行业检查,积极开展渔业执法,市农委被农业部评为渔政专项执法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我市着眼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大力推进“产学研”协作发展,不断催生农业农村发展动力。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化,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良种覆盖率平均达到9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5%。二是提升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点达81个,明光市、全椒县被农业部授予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称号。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8%;四是加强“平安农机”创建,天长市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明光市获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市称号。

弘扬“大包干”精神 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到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和抵押贷款试点……皖东大地上,深化农村改革步履不停,成效明显。

40年前,小岗村树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坚实基础。40年间,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小岗村的改革发展,三任总书记都曾亲临小岗村视察,特别是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市迅速学习贯彻,牢牢把握“三个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滁州新时代农村改革展现了新气象,实现了新作为。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我市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充分发挥“三权”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推动形成承包小农、经营大农并存的格局,有效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在凤阳县、天长市开展并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省、市级试点。二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2016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确权颁证试点任务,全市近1000万亩承包地都有了“身份证”,80万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三是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开展3个省级、2个市级土地股份合作试点,157户农户以1197.2亩土地作价入股合作社,并按股享受收益分红。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2015年,天长市被确定为全国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该市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试行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捆绑抵押贷款,创设“农权贷”融资产品,改革成果受到各级好评,农业部中期评估给予高度评价,2017年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议在天长市召开。目前全市已完成170个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任务,量化资产4.07亿元,50.6万农民成为集体资产的股东,发放股权证书12.38万份,17个村进行了股份分红,累计分红847.7万元。2018年2月7日,小岗村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提取公益金6.72万元,可分配资金150.08万元,2017年每个股民分红350元,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实现了40年前分田到户到40年后分红到人的新变革。

农村“三变”改革扎实推进。2016年以来,滁州市以盘活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激活农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为目标,坚持点面结合,在来安县罗庄村、凤阳县小岗村开展省级试点并通过验收,在天长市开展整市推进试点。目前,农村“三变”改革乡镇级试点全覆盖工作稳步推进。通过“三变”改革,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市771个集体经济收益“空壳村”已全部脱壳。

此外,2017年我市还积极在定远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和抵押贷款试点,已发放经营权抵押贷款1.25亿元。

接下来,我市还将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聚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美丽乡村上迈出新步伐,全面实现滁州由农业大市向现代生态农业强市的转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