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评论 > 正文

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来安农村扶贫工作

1979年9月,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下达后,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来安县农村普遍推行。随着包干到户生产队的不断增加,因种种原因导致生产仍很困难的农户也在增多。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县委通过分析认为,农村的贫困户,过去就存在。实行责任制后,农户间劳力强弱、家底厚薄、技能高低等差别的存在,有的上升快些,有的上升慢些。个别遇天灾人祸或不好好劳动的,还可能拉下来。如不采取措施,贫富差距将会增大。就这样,农村扶贫工作摆上了县委的议事日程。

来安县八十年代的农村扶贫工作,首先是由县民政部门搞起来的。从扶贫对象上看,由扶助贫困户到扶持贫困队、贫困村;从扶贫内容上看,由物质上的资助到精神上的扶志,再到帮助提高劳动技能、改善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扶贫力量的安排上看,由县委、政府和部分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户,到组织机关干部包户,到单位集体包户、包村,直至单位包乡。

1981年夏,全县面上开展扶贫工作之初,县委运用农业联产承包制的经验,采取各级干部包干扶贫济困的办法,“五大班子”成员每人包扶一户,还动员县直机关,区镇乡村干部参与包扶。在他们的带动下,共青团、民兵、妇女等组织都加入到扶贫队伍中来,不少专业户、先富户也主动要求包户扶贫。1985年底,全县参加包户扶贫的干部和专业户、富裕户共3900多人。按照“人均收入60元以下、人均口粮300公斤以下”的标准,占全县总农户6.6%的5319户贫困户,户户有人扶持。当年,除其中的118户因缺主要劳力转为社会保障户外,其余户人均收入增加到315元,人均口粮增加到400多公斤,脱贫率97.8%。

来安县八十年代的农村扶贫,不仅以其成效回答了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两极分化”问题,还为建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劳动生产技能和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刚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会儿,县区社三级干部下队往专业户、冒尖户家跑得多,很少去贫困户家,加上对贫困户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解决不够,午秋两季兑现合同又要上门催要,造成党群干群关系淡薄。扶贫工作开展后,各级干部把扶贫作为自己的工作责任,抽空就到他们家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密切了相互间的联系。扶贫中,有的同志把节假日当作“扶贫日”,帮助安排生产,落实有关措施,有的还到田间地头参加锄薅收割;原来对农业一窍不通的,也关心起农时节令,学习育秧、防病治虫和多种经营知识。扶贫对象家中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各级干部时刻记挂在心间。县直机关的同志主动捐款捐物,解燃眉之急,助弱者之需。据统计,共捐款24万多元,粮票近万斤,衣服8200多件。

扶贫工作的开展,使一部分缺少资金、劳力、技术的农户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脱贫致富行列,面貌很快有了改观。但有些扶贫户,尽管给予了较多的支持和帮助,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这些户大都志短身懒,缺乏奋发向上的志气。帮扶单位既重视物质资助,又重视思想教育,扶志扶本,标本兼扶,使他们增长了脱困的勇气。张山公社有个扶贫户,因好赌妻离子散。确定为扶贫对象后,一度没有对症下药,扶贫没有起色,有的人讲他是“属猪大肠的扶不起来”。县负责扶持的同志思想工作、物质帮扶两手抓,促使他去除恶习,立志创业,农副业生产干得非常起劲,第二年就成了面条加工专业户。

从1984年起,县里组织120多名国家农技干部和58名农民技术员,扶持了240户贫困户,开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科技扶贫。有的培训技术,引进良种;有的充当某项专业承包的“军师”;有的传递信息……通过科技扶贫,使他们中的许多扶贫户学到了技术,有的还成了专业户。武集乡有个扶贫户,原先缺吃少穿,生活极为贫困。在水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承包集体40亩水面发展水产养殖,还干起了鱼苗繁殖,1984年成了万元户。

来安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扶贫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贫困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从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入手,群体帮扶,综合治理。1986年起,来安县走上重视扶持贫困村队改善生产条件的“造血”式扶贫的路子,几年间共帮助贫困村新建电灌站7处,小型水库、当家塘坝18座,扩大灌溉面积5500多亩;9个贫困村架通了高压供电线路;新建整修公路30条,100多公里;兴办各种经济实体18个,年增产值150多万元;创办小学5所,新建校舍78间,使儿童入学率由原来的62%提高到95%。地处北部边远山区的杨郢乡石界牌生产队,解放30多年来,这里水、电和通往外界的公路“三不通”,群众要跑10多里挑水吃,老人甚至连汽车都没见过。通过扶贫,1986年底修通了路,架通了电,建了蓄水池,还盖了9间校舍,穷山村开始有了生机。1987年春节,生产队长率领社员代表远道来到县城,敲锣打鼓向县委、县政府送了感谢信。

1983年9月21日,《北京周报》以《扶助贫困农家》为题,分别用英、日两种文字和四个整版的篇幅,向国内外详细报道了安徽省来安县开展农村扶助贫困户的情况,同时刊登了来安县领导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帮困的照片。在这前后,《人民日报》和省内外其他报纸以及广播电台,也多次刊登和广播了来安县扶贫的经验。来安县领导还曾三次去北京,分别在中央民政干校学习班、全国第七和第八次民政工作会议上作过汇报。到1988年底,北京、上海、河南等19个省市的18个地区和37个县的实际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以及9所高校的一些师生到来安县参观考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30多组扶贫镜头;有关助困帮扶的19张照片,还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征集收藏。     

(作者系来安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