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榜样】家就是山,山就是家

记一家四代坚守六十载的护林人高青旺

1957年,在爷爷奶奶、父母的带领下,高青旺一家从肥东县杨店风尘仆仆逃荒到南谯区大柳镇皇甫山林场。眼前,荒山遍野、连绵起伏。“我们要把这些山头都种满绿树!”爷爷高太发下令,父亲高怀俞以及大伯、老姑全家扛起了锄头和树苗,钻进了深山。只有6岁的高青旺懵懵懂懂,但爷爷的话犹如一棵小苗扎根在他心灵的沃土,他也学着大人的模样拿起了铁锹,在林场干起来,这一干就是60年。

荒山终未老,为绿而白头。六十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六十年坚持不懈、恪尽职守,六十年兢兢业业、护林爱绿,六十年播种梦想、坚守初心。在汗流浃背植树的岁月,在顶风冒雪护林的日子,在披星戴月伐木的时光,艰苦、寂寞、清贫磨砺着高青旺一家。守着一座座大山,一天的坚守或许不难,一年的坚守弥足珍贵,“中国好人”高青旺一家四代用六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力,震撼了无数人,他们是万亩林场的守护者,是生态文明的实践者,是“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见证者。

茫茫皇甫山,荒山变绿洲。60多年来,从一棵马尾松到6万亩林海,林场职工从最初的几十人毅然扎根林场到如今的688人,以高青旺家庭为代表的林场四代人传承不息,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皇甫山精神”感召下,矢志不渝的皇甫山人不向艰苦的生活环境低头,用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代接着一代干,筑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创造了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迹。

艰苦创业 

谱写“塞罕坝精神”皖东篇

在这个奇迹和传奇后面,有着一种“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上世纪50年代,皇甫山林场建场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刚到这里,到处都是荒山,什么都没有,每到冬天容易失火,一把火把山烧得秃秃的。”刚到之初,没有房屋居住,高青旺一家就搭马架子、盖窝棚解决住宿问题,“一家12口挤在马棚里,一穷二白。每天就是拿起铁锹种树,放下铁锹睡觉,周而复始,岁岁年年。”

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扰我眠。在毫无机械化作业的年代,造林工人都以林场为家,所有工作都是“靠力气”完成。为了把树苗运上山,工人们每天都得天不亮就起床,把树苗肩挑背扛地运上山。寒来暑往,刮风下雨,每天一走就是几十公里,很是辛苦。

随着国家对植树造林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受到鼓励的高家人也越来越有干劲。育苗、看护、刨凼、栽树,全家总动员,各自有分工,经常是带着饭菜,在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母亲背着我小妹妹,她小,又不能上学,家里又没人带,只能天一亮就把妹妹背着,晚上又把妹妹背回来。大雨当小雨,小雨当晴天,埋头苦干就是了。”高青旺的回忆里满是艰辛。

凭借一把铁锹加双手的苦干精神,坚守着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追求,以坚韧不拔、使命至上的顽强意志,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高青旺和家人以实际行动让皇甫山披上了绿装。

在高青旺一家的带动下,更多工人加入到创业大军里,若干年后,他们创造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是一个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凝结成的皖东版“塞罕坝”精神。

把根留住

好家风代代相传

铁打的林场,流水的工。60多年来,许多护林工因工作艰苦、山里闭塞、生活不便等原因,陆续离开了皇甫山。家里也有人产生动摇,爷爷和父亲认准了死理:“当初是逃荒而来,是皇甫山养育了我们,做人对得起良心、不辜负当初的誓言,再难都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这是一次谆谆教导,也是一次家风传承。全家人,一个不少地留了下来。

高青旺家族共有24口人在皇甫山林场工作过。高青旺的爷爷奶奶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父亲在这里工作了14年,母亲在这里退休。而一株株树苗也见证了他自己的成长、结婚、生子和退休。高青旺的一双儿女高红、高峰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了山里的护林员和森林防火队员,四代人,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崇山峻岭,将平凡和寂寞留给了幽静山谷,将坚守和信仰植根于万亩山林。

1995年,高青旺的大女儿高红考上了滁州纺织厂。“别忘了你老太和爷爷的教导,皇甫山才是你的根啊。”在几经挣扎后,高红最终选择留下,一干就是20多年,她是林场唯一的女护林员,也是除了高青旺,全家在皇甫山工作最长的人。一个20岁的姑娘独自走在山中,她也害怕过黑夜孤独,害怕过狂风暴雨,害怕过飞禽猛兽,特别是到了清明时节,还要去老坟头查火灾隐患。“再怕再难也要干下去,我老太、爷爷、父亲能干,为什么我干不了?林场如果需要的话,我想让我的儿子也留下,做第五代接班人。”淳朴勇敢的高红眼神坚定。

2001年,小儿子高峰从滁州技校毕业被深圳一家公司录用,老爸高青旺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臭小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林子!”想着家里的青山绿水,看着眼前的大千世界,高峰有些迷茫。“种了几辈子树,轮到我还要种?”高峰心有不甘。父亲的电话越来越频繁,他的内心越来越挣扎。“我想通了,我还是舍不得皇甫山,在山里待着,是我喜欢的生活。”不久,高峰踏上归程,重回皇甫山,做了一名采伐工,一干就是12年,随后又做了森林防火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老一辈人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优良的生态屏障,我们更要把这片青山丛林保护好、代代相传,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高峰目光如炬、信心满怀。

“6万多亩皇甫山,处处都留下了高家人的脚印!”高青旺自豪地说,“家就是山,山就是家!”

守卫家园

将绿色发展践行到底

1985年,高青旺和两名工友在伐木中突发意外,一棵刚被间伐的大树突然倾倒,而两名工友正在树前专心劳动,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降临。此时,高青旺大声呼喊“快闪开,树倒了”,可两名工友被突如其来的危险吓呆住了。眼见大树即将砸向两名工人,高青旺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箭步冲上去将两人推开,导致双脚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从此落下残疾,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

虽然不能栽树了,但高青旺的绿色梦想并没有因此中断。考虑自己还能看林,便自告奋勇去望火楼守护6万亩林场。

“龙窝水库、马鞍桥、大黑洼、獾子洼、张大洼、大刺洼、油坊洼……”对自己曾经看护过的山头,高青旺如数家珍,一口气报出了30多个山名。

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生机,绿色就是未来。六十年的光阴,瘠薄山地荡起万顷林涛。如今,皇甫山已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6.1%。昔日的皇甫山如今成了集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为一体的特殊区域,先后获得“中国森林氧吧”“2016年度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等称号,绿色旅游正在这里蓬勃发展。

荒坡变成绿岭,青丝变成白发。种了一辈子树、伐了一辈子木、护了一辈子林的高青旺整天在山林里漫步,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看着满山如画的风景和游人脸上的笑容,心中感到无比幸福。在他经营的茶楼和滑索站里,每天的客人络绎不绝,年收入不菲。从开垦荒山到绿色发展再到生态旅游,他的一生就是“两山论”的生动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青旺说,他时常看新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将绿色发展践行到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