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百姓热点 > 正文

70年来,滁州建成完善的供水网络

70年来,我市建成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排涝工程体系,形成完善的供水网络

接续奋斗,汩汩清泉润民心

滁州网讯 从水井到水管,从“扁担挑水”到“水龙头一拧”……在几代人的奋斗、接力、追梦下,我市从零起步,至如今建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排涝工程体系,形成了完善的供水网络,乡村生产方式、城市生活质量迎来质变。

引提水工程从无到有 形成蓄引提灌溉体系

新中国成立前,滁县地区没有一处引提水工程,农民田间提水多用水桶,或用龙骨水车车水,十分原始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能源、机电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长江、淮河、高邮湖、高塘湖的天然水源的引提水工程逐步发展起来。乡村建立众多小型机电排灌站。至1993年,全市初步形成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排涝工程体系。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大工程,分别是驷马山引江工程和女山湖引淮工程。

驷马山引江工程,1969年开始兴建,1971年初步完成。工程包括新开引江水道一条,乌江、襄河口、汊河集三座枢纽,滁河中游疏浚和滁河一、二、三、四级站等项。引江水道全长27.36公里,自长江北岸原驻马河口沿洛河北行,经乌江镇,过江浦县石桥镇,切驷马山分水岭,至滁河南岸的和县金银浆入滁河。其中流经江苏省地段10.78公里,其余均在安徽省和县境内。

女山湖引淮工程,1978年全面动工。工程沿池河干流分三个梯级,逐级设闸拦水,设站抽水,发展灌溉事业。引水口设在嘉山县女山湖出口处,建一级枢纽工程,利用女山湖做湖泊水库,既可拦蓄当地迳流,又可作为引淮水的容蓄场所。二级枢纽设在津浦铁路上游嘉山县马岗乡山许村附近。三级枢纽设在定远县池河镇,节制闸布置在池河镇两头,翻水站设在池河镇北胡郢村。总灌溉面积110万亩,其中定远县42.1万亩,凤阳、嘉山两县67.9万亩。

供水设施兴建完善 管网覆盖提档升级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滁城居民传统沿袭饮用井水,部分居民肩挑车拉清流河水或山泉水饮用。1964年底,滁县政府以城西水库蓄水为水源,筹建供水能力2500吨/日的自来水厂,厂址在城西水库南侧荒山坡上,投资42.7万元人民币,次年7月6日水厂动工兴建,1966年元旦正式投产送水,全年供水17.3万立方米。此后20年间陆续建成供水设施,1985年底日供水5万立方米。1992年“滁州市自来水公司”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二水厂,仍以城西水库蓄水为水源,1994年10月二水厂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2010年4月一水厂、二水厂合并组建市自来水公司西涧湖水厂。随着城区不断扩大,第三水厂、第四水厂相继建立,清洁的自来水流入了千家万户。

城市供水管网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铺设,管径大都在400毫米以下。七、八十年代管网建设主要在老城区。1992年后,城市供水逐步向新城区和郊区城镇延伸。1994年铺设城东工业园区管线,全长1.7公里;1995年完成大王乡供水工程,铺设管线4.8公里;1998年完成腰铺镇供水工程,铺设管线7.8公里;2000年完成乌衣镇、担子乡供水工程,铺设管线11.5公里;2004年铺设开发区管线,全长40公里;2005年以来向城南和城东新区延伸,2010年滁城DN100毫米以上管线度400多公里,供水普及率达99.5%,日供水能力17万立方,服务总用水户93397户,安装一户一表用户64200户。2018年末,全市排水管总长度5711.57公里,全市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93.13万立方米,用水人口159.08万人。

(张 晨 葛安全 记者张 然)

责任编辑:王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