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留住乡韵与乡愁

——明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报道四

滁州网讯 有一种风景,无论是春、夏、秋、冬,总会把历史镌刻得沧桑与厚重;有一种历史,无论是风、霜、雨、雪,总会把岁月妆点得静好与永恒。拙朴的农具、斑驳的石槽、光滑的石井栏……走进明光市自来桥镇杨港村何郢组,一条条山石小道碾上了岁月的痕迹,一面面石墙承载了历史的记忆……

就地取材,让古村古色古香

夕阳西下,走进村落,一个面积不大的湖边新栽种的树木林立,树影倒映在湖中,平添一份雅致与宁静。三三两两老人、孩童、村民在自家古朴的房前休憩、玩耍、话家常。

何郢具有依山傍水、古香古色、绿色生态的天然条件,拥有人心向善、人心思治、人心求变的社会条件。为尽可能保留何郢的古朴,自来桥镇党委下大力气在盘活古村落上动脑筋。该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依托何郢自身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从铺路、修桥、绘画等,无处不体现了“石”的元素,铺砌出一条条石路,搭建起一面面围墙,营造出一个个景观,增添了古村魅力。同时利用废弃牛槽、水缸、石磨、碾子等老物件,用于铺砌幽幽小径,成为众多景观的点睛之处,保留菜园、石井等原生态景观,全力打造农耕文化。此外,还倡导慢生活,在每一处设计中都体现“慢、柔、和”的特点,让人在悠然自得的漫步中感受古村落的历史、人文与生活,获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体验。

在村庄,随处可见的就是石磨、碾子等一些农村老物件,被切割后,有些铺在了小路上,有些被砌到了墙上,古朴古风创意十足。走在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畔,山泉水潺潺流淌,月季花含苞待放,石板路静谧温柔,美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屋前屋后干净整洁,鸡鸭等家禽被圈养在院落内,炊烟袅袅升起,好一派怡然休闲的生活。

原样建设,留住乡愁与记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不是千篇一律在农村复制城市形态,而是要让农村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让房屋变得整齐美观,并且要立足本土资源,坚持原样修复,凸显农村地域特色……”该镇党委书记傅家海说。去年以来,杨港村在整治人居环境中,坚持“听得到乡音,闻得到香味,感觉到乡趣,记得住乡愁”主旨,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石材资源,将石头元素贯穿环境整治始终,把乡愁展现出来,让人产生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景观再造过程中,或成墙、或成道、或成岸、或成堤,无论是铺路,还是修桥,杨港村都将石头文化元素渗入村落的每一个点滴之中。截至目前,该村用石板铺设道路约5100平方米,利用石块砌筑河道护坡及石墙约4200平方米,石板铺装路牙石约1500米。置身其间,无处不是“石”的元素,增添了古村魅力,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

传承文化,发挥熏染与滋养功用

环境美了,口袋富了,乡村传统文化也要焕发出新活力。潘村镇紫阳村南曹组文化底蕴深厚,“南曹双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归龙井传说是明朝曹国公李文忠所掘、古拓园里存有树龄800年的古树……南曹组注重对这些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些文化元素,用解说、故事、诗歌、绘画等多种形式刻画在墙壁、广场等处,“拓木花开七月香,一句别言用泪偿。聚散皆在乞巧节,天上人间终成双。”这首《拓木缘》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潘茂兵自己题写的。南曹的文化在南曹人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据双龙队队长范用明介绍,南曹的舞龙队伍已经组建了300余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村里的年轻人补充进队伍中,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

潘村镇蒋庄村新村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支专业的搬运队,现在村里在村口摆放了两座搬运工人的塑像,寓意将勤劳勇敢、乐于奉献的“大搬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在“大搬精神”的影响下,该村在2019年10月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为村居环境的常态化保洁义务服务至今。此外,自来桥镇桥镇村的“桥文化”、杨港村脚踏实地的“石文化”等都在村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成为村民重要的精神文化组成部分。

(李 芸 罗 宝 王 琼 李路璐 季晓佳 常 兆)

责任编辑:王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