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日报】天长:“鸡头米”赛蚌珠圆

1

(《安徽日报》2020年10月1日4版)

“鸡头米”赛蚌珠圆

■ 本报记者 罗宝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中秋节前后,正是被称为“江南水八仙”之首的芡实的丰收时节。在滁州市等一些皖东的农村,人们纷纷下水采摘已成熟的芡实,再加工制作成芡实米、芡实糕、芡实饮料、芡实酒等特产,除了本地人能够大饱口福外,这些产品还远销全国各地,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果”“金豆豆”。

芡实因其苞子形似鸡头而被称作“鸡头米”,不仅可食,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芡实口感绵韧,可调制丸子、可清炒、可做甜汤。在皖东一带,天长芡实历史最为悠久,高邮湖畔的铜城、杨村等乡镇种植面积较大,尤以铜城龙岗一带品质最佳。

时值秋分,铜城龙岗的种植户们为了保证芡实果实的鲜嫩,开始争分夺秒地采摘。烈日熬晒,人们在泥潭之中披荆斩棘,为的就是那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这种采摘方式被当地人戏称为“水中捞金”。成熟的芡实经过筛选、采摘,被统一归置,由岸上的人将它们送到不远处的工坊加工。加工环节同样要迅速,新采摘的一批芡实往往半天就全部加工完成,剥离厚厚的外壳进行初步的清洗,由机器将芡实果挑选出来,一粒粒的果实,犹如珍珠,再经过细致的人工挑选后,选出上乘品,最后交付包装,一袋袋“奔赴远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虽然遭遇洪涝灾害,但天长的芡实不但没减产,产量反而提升了近三成,这主要得益于该市大规模推广种植新品种,采摘期变得更长,每亩效益从6000元提高到1万元。目前,天长全市芡实面积已达5.5万亩,涌现出120多家芡实种植合作社,相关从业者2万多人,户均年增收达2.5万元。如今,精明勤劳的天长人还将芡实种植从市内扩展到市外,面积达10多万亩,“天长龙岗芡实”被认证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岗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当地还通过举办“千秋剥菓节”,建立全国芡实交易大市场,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天长芡实的知名度广播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品尝到这一水中妙品、人间至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