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百姓热点 > 正文

从“扶贫路”到“小康路”

眼下,皖北秋收正忙。亳州市谯城区大王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一辆辆运输农作物的车子来回穿梭,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王村第一书记赵正中告诉记者,该村地处夹河道,是涡河与惠济河交汇处,方圆十里八村都管这一带叫“两河口”。多年来,“两河口”与外界交通、信息不便,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仅靠传统农业种植维持生活,贫困人口较多,总体基础较差,是谯城区58个贫困村之一。

“大王村是由3个生产队合并而成,10年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脱贫后的刘昌富回忆说,前些年,主干道最好的就是一条“砖渣路”,其他都是土路,孩子上学、农产品销售极为不便。

近年来,谯城区交通局、镇政府精心规划贫困村道路建设,加大了大王村“四好农村路”民生工程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交通扶贫精准化水平,完善农村交通网络。该区每年持续加大对大王村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成高标准主干道路、生产用路15条,自然村内通过“一事一议”、土地增减挂新建道路10多条,先后修建“村村通”“户户通”道路30多公里。仅2020年,新修黄庄到明公庙、大王庄到刘寨两条干道,总长2公里;侯楼、赵阳、大刘、刘寨、明公庙自然村内新修5条道路,总长约3公里。

特别是15条四通八达的高标准农田水泥路,为广大农户生产带来了便利。

“没修水泥路之前,我总是为农产品运输销售而发愁。 ”多年在外跑运输、做工程的村民张纪然说,随着条条水泥路的修通,给他流转土地的梦想插上了翅膀。近几年,他先后流转860亩土地,成立了亳州市谯城区两河口润禾家庭农场,种植的菊花、白芍、牡丹、白术等地产中药材,通过宽敞的道路,架起了种植、采收、运输、销售一体化的“金”字桥梁。他还吸纳了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在农场务工就业。

“我今年种植的6亩多小辣椒采摘后,在地头就被外来的客商抢购一空。”脱贫户刘淑兰欣喜地说,路通了,外地客商慕名而来。

一条条通户水泥路,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还增强了村民的文明意识和环卫意识。

“现在的道路多平整、多宽敞,咱老百姓要感谢党的惠民好政策。 ”老党员雅运华兴冲冲地说,如今道路宽敞平整了,路边的杂物也都清理干净了。

“水泥路通村达户,就连背街小巷也都干干净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还建起了‘小公园’‘桃花源’,我们住着真舒心。 ”雅运华告诉记者。(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武清海)

责任编辑:汤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