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关于滁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关于滁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1年1月18日在滁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世纪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美国对我国遏制打压三重严重冲击,以及汛情严重考验,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开展“两重”行动,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现代化新滁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重大项目建设攻坚成效显著。

主要指标争先进位。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位次靠前,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稳中向好的趋势和稳中提质的走势。

重大项目量质齐升。在全省率先开展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谋划推进重点项目1376个、总投资超万亿,开展百日会战、主攻“十大”重点项目,全省重大项目11月份集中开工活动在滁举行,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76个、新开工578个、新竣工385个、新投产27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1000亿元。

(二)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开放合作全面深化。

重点板块做优做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新型功能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方案完成,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开发主体。

园区竞争力持续提升。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经营收入2905亿元,增长12%以上。

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与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开展合作,探索建设城市跨境B型保税仓。

(三)产业发展动能强劲,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2户,总数达1836户、居全省第2位。

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消费恢复态势持续向好,净增限上单位133家,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总量达1160亿元、居全省第5位。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生猪生产恢复至常年水平。

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总数突破600家,均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3位。

(四)改革攻坚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重点改革全面深化。成功获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

民营经济稳步壮大。民营企业占规上企业数达93.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70%,26家企业入选全省民企营收百强、制造业综合百强和服务业百强。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亭满意”营商环境品牌加快营造,市、县均成立企业服务中心。

(五)城乡建设持续加强,城市品质稳步提升。

滁城建设更加秀美。聚焦“一山一城一河一湖”,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285个,完成投资210亿元。

县域发展步伐加快。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12个,完成投资超237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合新、宁淮铁路开工,沿江高铁可研上报待批。

(六)重大攻坚行动成果丰硕,民生保障不断改善。

重大攻坚决战决胜。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

社会事业加快推进。

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2020年,受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影响,个别主要指标增长幅度较以往有所下滑;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仍然较多,部分企业还面临用工紧张、成本升高、出口受阻等问题;一些园区发展空间受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力度仍需加大;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才短缺、劳动力不够、人口不足等问题逐步显现;县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民生领域尤其是在应对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方面还有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保压力较大。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十分重要。总体来看,我市主要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形成的“四大挑战”,同时也面临国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局起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强化科技力量优化组合、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带来的“五大新机遇”。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放大战略区位、发展空间、交通枢纽、产业基础、生态基底、后发先至六大竞争优势,全面领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丰富内涵,既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建议202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主要考虑:一是基于宏观形势的研判。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有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恢复正常,参与达成了全球最大规模自贸协定,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系列积极因素为今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二是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衔接的需要。要实现“十四五”“5688”目标,尤其是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5000亿元,未来5年年均增速需要达到7.5%以上,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规律和今年开好局的要求,确立8.5%以上的增速,有利于稳预期、增信心。三是实现保位争先的需要。2019年,我市GDP增长9.7%,在全省、长三角41个城市、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第一,2020年预计增长4.5%,有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四是具备潜在增长的支撑。基于去年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等因素,加之一批新投产的重大项目产能持续发挥,一批新招引的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消费持续回暖,实现8.5%以上增速,有现实条件、有后劲支撑,通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各部门要力求更好更快,确保主要指标增速稳居全省前列、总量在全省保位次、在长三角争进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力加快“十个滁州”建设,高水平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奋力在实现“两个更大”中走在全省最前列,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加快“一区一基地”建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深化“双圈互动”和规划衔接,谋划实施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年度重点合作项目,纵深推进各领域合作。

加速一批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滁宁城际汊河至省界段与南京段同步建设。

全方位做大做优合作平台。

(二)聚力扩大有效需求,服务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拓展投资新空间。高标准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工作机制,持续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攻坚行动,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分别达400个、300个、150个以上。

培育壮大消费能级。认真落实国家及省促消费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壮大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全年新增限上单位130户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70亿元。

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深化与合芜蚌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对外投资等方面合作,争取成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联动片区。

全力以赴招大引强。实行产业招商“链长制”,推行专业招商、委托招商、“基金+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线上招商等新模式,加大境外招商力度。

(三)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壮大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6+10”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千亿技改”“千企升级”,完善“链长制”“群长制”,培育5个“链长”“群主”企业,新增2条新产业链。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构建“4+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力争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至2家,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持续激发创新动力。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纵深推进综合医改。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五)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构建“1+5+6”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完善“一县一特色”全产业链,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稻虾共作面积达100万亩。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十大示范村镇建设,改造百个以上重点自然村,提升千个行政村集体收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对相关帮扶政策予以调整完善,强化摘帽县、出列村后续帮扶,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打造空间发展新格局。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精准划定“三区三线”,形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全力建设新滁城。聚焦“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70个,完成投资210亿元。

提升县域发展能级。开展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支持凤阳、天长、定远、明光建设集聚力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城市。

(七)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城市。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打造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深化“三大一强”专项行动,实施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作和生态环境治理“4+1”工程,继续抓好“长江禁渔”,坚决完成生态环境问题年度整改任务。

(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享共治水平。

强化就业稳定与社会保障。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加大民生投入,继续办好“十件实事”。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深入推进“三转”攻坚,切实化解一批信访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十四五”蓝图已经绘就,光荣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滁州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