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崛起滁州谱新篇——喜迎市第七次党代会特别报道】锐意改革 一路高歌猛进

滁州网讯 锐意改革激荡百年梦想,奋楫扬帆启航崭新征程。

今年5月6日,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许继伟在主持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奋力争当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小岗精神,全面部署推动、大胆实践探索、多点攻坚突破,奋楫争先于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汇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

小岗村美丽乡村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全媒体记者卢志永摄

系统谋划 集中推进

奋力推动一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这5年,改革系统谋划。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我市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召开市委深改委(深改组)会议27次以及改革办主任办公会、专题调度会40多次,集体研究重大改革事项,审议改革方案文件。5年共安排658项具体改革任务,建立工作台账,明确牵头责任单位、进度安排及成果形式,引领改革纵深推进。

这5年,改革集中推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要求,每年安排年度重点改革任务,由市领导牵头推进,亲自部署、亲自把关、亲自协调,坚定不移把中央深改委和省委深改委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确保中央顶层设计在滁州落地生根。

这5年,改革探索创新。聚焦基层需求、群众期盼,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田长制、小学生课后服务等一批更具针对性、原创性的改革举措。

这5年,改革机制完善。坚持月调度、季盘点、年销号,建立台账管理、提醒提示、督察督促等工作机制,常态长效推动工作。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宣传引导机制,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做法经验,形成系列调研报告、改革信息。

这5年,改革成果显著。全市上下坚持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抓主抓重,攻坚克难,奋力推动一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一批改革在全国全省先行先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落户滁州,获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等重要改革试点,共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42项、省级试点56项。目前正在推进国家级试点15项、省级试点21项。

一批改革在全国全省率先突破。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率先推出“农权贷”,率先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获颁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

一批改革在全国全省交流经验。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总结交流会、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现场会、全国医保信息业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国有林场改革座谈会等在滁召开。小岗村改革创新、天长农村股改、定远村医队伍等滁州原创性改革经验被中央深改办专题刊发。

一批改革在全国全省形成品牌。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得到国家、省充分肯定,农田水利建管机制改革“定远样板”、农村垃圾治理“来安经验”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敢闯敢试 与时俱进

着力探索农村综合改革的滁州路径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五年来,滁州市广大干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秉持与时俱进的“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坚持抓小岗促全市,着力探索农村综合改革的滁州路径,成功争取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被列为全国3个整市推进试点之一,着力打造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三变”改革实现村级全覆盖,农村垃圾治理“来安经验”、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机制改革“定远样板”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在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中,如何让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我市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找到答案。通过积极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赋码、颁证、开户、挂牌到位,充分发挥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作用,全市共完成农村产权交易340宗、1.9亿元,交易宗数和交易额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20宗、1.14亿元。拓宽股份合作模式。完善参与“三变”改革的市场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合作经营、收益分配等机制,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探索推进“三变+”新型合作模式;探索推进股权保底分红、劳务分红、收益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实现合作共赢。天长龙岗村、南谯元松村、琅琊新集村分别与龙头企业联合打造特色产业,既带动农民就业,又促进村集体增收。截至2020年,全市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有16个村股权分红437.66万元,其中小岗村连续四年分红;全市集体经济强村总数达125个,占比12.1%。

持续做实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摸清了农村集体资产家底,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改革的红利。认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2020年全市共核查村集体资产62亿元,较上年增长19.3%。积极探索农田建设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融合。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抓农业产能提升,又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天长、来安和全椒等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相结合、与新增耕地占补平衡相结合,并明确新增耕地为集体所有,壮大农村集体资产。全市有1.66万农户以12.86万亩承包地入股632家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收益5767万元,推动了农村集体土地和承包地规模流转。

此外,我市还积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全力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力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组织机构,细化分解任务,综合推进改革,加强指导调度,努力打造符合滁州及各县(市、区)特色的改革品牌,推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改革,全椒县获批全省唯一的村民国家级试点,探索“六步理事法”,中组部、民政部调研组给予充分肯定。

敢啃硬骨 勇蹚深水

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改革当前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深水区”里“逆水行舟”,要敢于涉险滩,也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改革才能不断向纵深迈进。

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全市上下以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涉深水、闯险滩、啃硬骨,推进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翻开五年来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单,亮点纷呈——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修订市级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2个项目入选国家第二批PPP项目典型案例(全省共3个);信用系统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持续建立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七天双公示、联合惩戒等制度,在省内率先建立“市县一体化”平台建设模式;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在全省率先探索“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精准服务小微企业、放大财政资金支持效果。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级财政与琅琊、南谯和经开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行绩效预算,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落实企业纾困减负政策。

立足“建设合宁之间区域性新型中心城市”定位,我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大江北协同发展为抓手制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滁州《行动方案》,明确86项重点任务,150个重点项目。设立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投资架构等运管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目前,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开发投资公司注册资金分别为10亿元、5亿元。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我市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助推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简政放权上,深化“3+2”清单制度,做好清单动态调整;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的堵点难点问题;加快清理各种收费行为,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持续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创新监管上,深化“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监管方式,“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一单两库”“双随机”抽查等工作均位居全省前列。

优化服务上,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一门进驻”“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平均审批环节压缩24.8%;审批服务效率从4.2天减少到2.56天,压缩39%。“皖事通·慧滁州”上线19大类274个便民利企服务事项,全面推行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长三角一网通办”“高层次人才”等服务“一窗办理”;全面落实减税降费让利政策,完善7×24小时随时办服务机制,推广联系帮扶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当好企业的“娘家人”。

闯险滩,涉深水,全面深化改革航船在生态文明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7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林长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林,以网格化护绿、项目化增绿、信息化管绿、产业化用绿、市场化活绿为抓手,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扎实推进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全面完成渔民安置保障任务。

民之所呼 政之所应

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年来,我市突出抓好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努力补齐社会发展质量短板、民生短板,扩大和增加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2016年,天长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国首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构建既体现上级要求又符合天长实际的农村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看病更省钱、基金更安全”,在全国创出可复制、可借鉴的天长经验。定远县探索“按人头总额预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获得国家卫健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2017年,我市积极打造天长医改模式升级版,建成15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编制周转池试点、“两个允许”薪酬制度改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等“五个全覆盖”。2018年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政策激励,2019年全市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位居全省第一。

——医保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市县两级建立医保管理经办机构,成立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保”统一经办,城镇居民、新农合“两保”统一政策,近400万城乡居民实现参保全覆盖。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测试全国试点、医保电子凭证全省试点等在我市开展,全国医保信息业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椒县人民医院试点建设医共体“中心药房”,并对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药品遴选采购、配送回款、药学服务等实行“五统一”管理,国家卫健委予以全国交流推介。天长市慢性病免费发药工作经验在全国医政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

——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现代学徒制试点联盟全省现场会在明光召开。深入开展小学生课后服务改革,滁州市城区小学将全面推广课后服务。

——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完成122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100%;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滁州市图书馆成为全国首家市级全馆型服务外包图书馆,天长市PPP模式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位,按照“县聘、镇管、村用”原则,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为村、社区选聘400多位文化协管员和文物保护员。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滁州市被确定为省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不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忆昨日之漫漫征途,拓今日之莽莽疆土,开明日之累累硕果。改革是一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进取之路。走在继往开来的大道上,滁州改革事业将一路披荆斩棘,勇往无前。

责任编辑:王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