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崛起滁州谱新篇 喜迎市第七次党代会特别报道】开放合作 演绎华彩乐章

开放推动改革、合作促进发展。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后,五年来,滁州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牢牢抓住历史机遇,主动“左”拥“右”抱,与合肥、南京两大邻近省会城市“双圈互动”,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强化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开放共建。

千帆竞过,百舸争流。在开放合作道路上奋力奔跑的滁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借外力、促内力,书写了一篇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宏伟篇章,汇聚起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的源源动能。

勇立开放潮头,彰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作为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身处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核心层的滁州,在开展区域合作、开放发展上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

五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级江北新区、南京都市圈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市抢抓历史性机遇,全面对接大江北,推动开放合作发展,优势互补、融合共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2017年,围绕“大江北时代的机遇挑战”全市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次年正式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又掀起“对接大江北 建设新滁州”的大讨论热潮。同时,学习借鉴南京江北新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进经验,统一一体化发展思想,吸收内化,创新实施。思想的开放,为建设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新滁州拓宽了思路,汇聚了力量。

规划先行,为深入合作打好坚实基础。学习苏浙沪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我市坚持规划共绘,制定滁州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积极争取,23个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纲要》、占涉皖内容的44.2%。与南京、合肥等地建立重大规划合作协商机制,编制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滁州市毗邻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合肥都市圈“十四五”规划等20多个。第一时间高起点谋划“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并协同多方努力促使其被列入国家《规划纲要》,为苏皖合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平台,更通过“小圈”撬动“大圈”,带动整个区域加快融入长三角、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高位推进,为深化开放提供坚强保障。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下好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手棋:今年4月,省委编办批复同意成立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为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仅2020年以来,我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7次率队赴南京就加快推进新型功能区建设进行对接会商,签署“1+2”战略协议。每个县(市、区)和14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均主动出击,至少与一个沪苏浙城区开展对口合作。新谋划六合—天长新型功能区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在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考察期间签约,并开展浦口—全椒、盱眙—明光新型功能区前期研究。

放大区位优势,构建立体化交通运输网

初秋时节,滁宁城际铁路项目建设传来喜讯连连。

8月25日,项目滁州段全线路基填筑全部完工;滁宁城际铁路来安县相官镇特大桥上,施工人员已在紧锣密鼓启动轨道铺设;五天后,项目一期工程全线最后一孔现浇梁浇筑完成;同在8月30日,南京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了滁宁城际铁路工程南京段招标咨询的招标公告……

开车从滁州市区到南京市区,路程不过40分钟,自京沪高铁开通运行,滁宁两个高铁站相间缩短至18分钟,然而对于立志于东向发展的滁州人来说,这还不够。2018年底,作为滁州开放发展的一号工程、总投资165亿元的滁宁城际铁路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未来将承担滁宁两地城际公交出行的骨干功能。彰显了滁州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对接南京江北新区、与南京实现同城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决心。

近五年,滁州以构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水陆空立体化大交通网络体系为目标,优先推进对接长三角区域项目,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或开工,为扩大开放、密切合作打下了通达基础。

其间,滁州新增高速公路127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滁淮高速全线、合宁高速“四改八”先后建成通车,衔接南京、合肥都市圈高速公路建成6条、在建3条、开展前期工作4条,普通国省道20余条、在建4条,谋划建设16条,滁宁无缝换乘公交线路6条,滁宁公交换乘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滁州(汊河)港等11个水运项目建成投产,实现通江达海。

同时,一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紧张建设。汊河大桥、来六高速、滁天高速、池杉湖路桥、来宁客运枢纽中心、合新高铁、宁淮高铁等已经开工。沿江高铁争取年内开工,未来将在全椒设大墅站,并在滁州站与京沪高铁并站运行。加快推进宁洛高速“四改八”、天仪高速、中李大桥、黑扎营大桥、南浦一级公路、沪渝蓉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深入研究蚌滁宁城际铁路线路方案。滁州机场得出优化选址成果;天长和明光通用机场选址获批。

我市对外开放大通道不断拓宽,一张内外畅通的立体交通运输网逐渐成型。

加强平台共建,推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扩大招商引资,强化人才招引,实现产业发展,是深化开放合作的核心和目标。

五年来,我市积极立足自身主导产业方向和资源比较优势,主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强力招商引资,着力招大引强。积极推动平台合作建设,不断拓宽产业承载空间,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和生产协作体系,实现了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必须与沪苏浙一家开发园区结对共建全覆盖。仅2019至2020年,承接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453个,占引进省外项目数一半,产业整体层次和水平向中高端稳步迈进,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位于南谯区域内的滁州高教科创城,距离南京长江隧道只有22公里。2016年,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将其打造成为“跨区域协同创新实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区”。五年来,中关村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交大、中财大、南工大、长春光机所等100家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项目签约落户众多高层次人才团队在这里扎下根,以创新驱动为对接“大江北”赋能。

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的中新苏滁高新区是我市开展跨区域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成果,是皖苏两省跨区域合作的典范。2016年以来,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规上工业数从15家增加到80家,规模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由0.06%提升至目前的3.8%,新签约落户项目206个,先后被列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发展战略,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连续五年进入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前20强,2020年位列全省第8。

我市还与中新集团合作,连续5年开办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前后共组织300余名市、园区干部赴新加坡、苏州等地学习培训,选调园区干部赴苏州高新区挂职,共同转化合作共建成果。

2020年6月6日,在浙江湖州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苏州、滁州两市共同拟定签约中新苏滁高新区扩区协议。清流河东岸,一个“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已然成形。

抢抓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机遇,我市与南京共同成立领导小组,江北新区与来安县、南谯区和浦口区分别共同成立开发主体,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茁壮发展,成为开放合作新的增长极。

2020年10月28日,投资30亿元的华瑞微半导体IDM芯片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是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首个落户项目,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此外,总投资52亿元的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科技产业园、20亿元的江阴科利达射频高频柔性电路模组、10.2亿元的西商农产品物流园、10亿元的华云滁州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相继入驻;总投资104亿元的荣盛龙湾湖度假区、100亿元的联动天翼、30亿元的华瑞微半导体、4.2亿的合作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

落实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战略,我市以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为抓手,围绕定远盐化工、凤阳硅基、明光凹凸棒基三大特色产业,在项目招引上延链、补链、强链,突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此外,琅琊区与上海金山区山阳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凤阳经济开发区与江苏如东经济开发区、定远盐化工业园和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明光经济开发区和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各县(市、区)各园区纷纷先行先试,勇立潮头,努力在开放合作发展中率先突破、打造示范,协力形成符合滁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格局,争当开放合作、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

立足产业定位和发展需求,我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战略合作,搭建才企对接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滁建立实训基地、研究院。与清华大学、中科大等80多家大院大所合作,建成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工作站110多家。

完善公共服务,推动开放成果民生共享

在全省率先发行“亭城通”,与全国300多个城市实现公交互乘互刷;与苏浙沪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养老金协助认证、工伤保险异地协查;滁州每年前往沪苏浙旅游、购物人数超1000万人次,供应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超200万吨;接待长三角游客超1400万人次,占滁州旅游客源80%以上……五年来,我市与周边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按下了共建共享的“快进键”,开放合作的发展红利在营商、教育、医疗、生态等民生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提升开放合作必备软实力。五年来,我市对标一流、对标沪苏浙,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实现市场监管联动,与长三角五大海关实现国际贸易“无缝”通关。全市11.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面推开,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服务满意度均达100%,营商环境年度考核居全省第一,“亭满意”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安徽“四最”营商环境的服务品牌。

医疗和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上海、南京等地签订各类教育医疗合作协议60余个,引进共建南信大金牛湖校区、南工大实训园区、上海工程大学科技园区、苏大天宫双创园、苏州外国语(滁州)学校等高校、中小学校7所。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合作关系,设置南京儿童医院等分院3家,与沪宁合等地建立医联体13个、专科联盟53个,与长三角所有成员城市实现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沪苏浙医疗、教育专家来滁坐诊教学超3000人次,共同促进区域医疗和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发展。

开放型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五年间,我市与周边城市在警务合作、扫黄打非、突发事件应对等多方面加强信息互通、联合演练,在2020年初以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彰显了实际成效。今年6月,滁宁两地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宁签署《南京都市圈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一体化发展“宁滁合作”协议》,构建“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的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促进滁宁交通运输区域治理一体化发展。

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共保,积极对接沪苏浙地区,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实现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深化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宁、合、马签订《滁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协议》,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滁河38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建立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完成17.5公里的滁河风光带绿化景观工程,滁河被全国总工会和水利部评为“最美河流”。

与扬州市对接合作,共同开展高邮湖联合监测、联合检查,落实跨界水体水污染各项防治措施。

与南京、马鞍山共同签署《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协作共管协议》,打好交界水域禁捕退捕攻坚战。

与南京都市圈城市共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大气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共建区域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开展污染防治交流合作,探索污染防治、环境应急等协作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区域空气、水环境质量监测、预报,推动建立共同防范、互通信息、联合监测、协同处置的应急管理体系。

责任编辑:汤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