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本网独家 > 正文

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打造基金部落 赋能产业升级

刘明虎 委员

目前,我市共有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34只,总规模385亿元,实际到位168亿元,完成投资146亿元。总规模100亿元的国调战新产业基金、15亿元的皖能碳中和产业并购基金、首期10亿元的小岗春光乡村振兴基金先后落户滁州。全市11家A股上市公司,90%以上得到股权基金支持。为此,我们提出打造滁州“基金部落”:

一、降低私募基金的准入门槛。修订完善扶持政策,在基金落户、项目投资、办公用房、招引项目、财税贡献、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入驻基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

二、增强基金投资的专项性。组建专项子基金,重点围绕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未来产业等特别是八大“产业链”领域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和投资机构参与。大力引入天使基金、创投基金、PE基金、并购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为本土培育私募基金管理人。

三、搭建投融资的对接平台。收集融资项目,搭建涵盖各主管部门项目库、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企业融资需求等信息的市级企业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定期开展项目路演活动,在私募基金和创业项目之间搭建有效对接机制。

四、提升政府基金的运营水平。建立考评机制、容错机制,拓宽合作层面,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依托,招引一批国内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实力金融机构,加大与大型央企、产业资本集团、头部投资机构等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发起设立一批母基金、子基金。

 

建好岭脊线路 发展乡村旅游

刘雨 委员

江淮分水岭是江淮之间独特的地理标识。我市全域打造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滁州江淮岭脊线”主廊道去年全线贯通,这条为发展全域旅游而顶格谋划、顶格推动的“千里画廊”,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全新机遇和广阔路径。为此我们建议:

一、深化分水岭乡村旅游规划。要编制江淮分水岭脊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让分水岭从规划的起点上,就将旅游与岭上开发、乡村振兴,县与县之间衔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整体策划、合力推进、扩大影响,进而打造成在全国叫得响的滁州旅游品牌。

二、重抓产业培育带动。要依托分水岭独特地貌和生态优势,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无论是岭背沿线还是脊背、岭脚,都要见缝插针发展产业,利用山林水体建设旅游综合体,打造精品农家乐、民宿集群和高端研发中心。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字型”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综合体,如滁菊、茶叶、碧根果、芡实、食用菌等农业综合体,推进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打造精品参与项目。停车点上突出看景,紧紧围绕四季多彩,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参与点上突出旅游参与、旅游产品开发,让游客融入自然、体验自然;居住点上还原传统民俗,建设个性农庄,发展现代康养;沿线上还要加快建设加油站、公厕等设施。

四、挖掘乡村文化元素。要充分挖掘江淮分水岭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同时,要充分利用江淮分水岭沿线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差异性和互补性,深挖合作潜力,共同打造岭脊乡村旅游品牌。

 

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叶素健 委员

目前,滁州光伏产业已呈现态势良好、头部企业集聚、技术水平领先、电站资源丰富等特点,占据了“双碳”环境下国家新能源政策上的“天时”、拥有了储量品质均居全国第一优质资源的“地利”、具备了成功举办中国光伏大会的“人和”优势,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树立光伏城市滁州形象。制定打造“光伏城市”长期目标规划,促进光伏新型储能电池终端应用,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和打造光伏城市形象。

二要规范市场秩序,打造产业链上滁州模式。建立起石英砂开采加工、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封装胶膜、光伏电站等完整产业链,形成“龙头集聚、技术领先、生态完善”的滁州模式。

三要发挥组织优势,强化行业标准滁州元素。助力滁州光伏在产品应用研究、开发、制造、检测、认证、标准化等方面快速提升,进一步促进我市光伏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在行业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建设与应用中挤入滁州元素。

四要依托科技创新,培养世界光伏滁州品牌。依托长三角地区有关重点高校,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寻求人才突破;对技术攻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等给予表彰奖励和资金支持,积极寻求技术上的突破。积极推动光伏产业智能升级,进一步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

 

“八阵蓝图”滁宁快马争先

庆德超 委员

国家发改委于2021年12月8日发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方案确定由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八市,滁州与南京结对合作是“八阵图”中非常亮丽的名片。

“滁”去差距感,促顺势而上。作为全省第三,我市2020年GDP达3032亿元,与南京14818亿元相差4倍多,但在发展空间、人力资源供给、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我市潜力巨大、后劲十足,借助“结对帮扶”的东风,我们要形成“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应。要建办事机构,成立高规格管委会;要立开发主体;要行共同建设,目前汊河3平方公里、南谯4.75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已全面展开建设,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

“宁”成一股劲,让业兴人旺。南京的产业、人才、资本等优势与我市矿产、市场、人力等资源优势相交相融、紧密结合,完全可以构建新的格局,激发新的动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一要强化产业合作与帮扶。顶山-汊河、南谯-江浦已启动建设,在已启动天长“金牛湖功能区”情况下,应抓紧谋划全椒“东部新城功能区”建设,形成“两翼齐飞”格局,发挥南京化工、电子、新能源等产业优势,尽快嫁接凤阳光伏玻璃产业、定远明光天长化工产业,促进产业融合。二要拓展干部交流,形成良性互动。2018年以来,我市已先后派出8批39名干部到南京挂职锻炼。三是搭建好人才交流平台,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互济。

 

让民企找到门、找到路、找到家

张志山 委员

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战略举措,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帮办帮扶工作,有效助推了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但是“阻点”“痛点”和“难点”还有所存在,我们建议:

一、提供多种通道,为企业“找到门”。要编印新版《企业办事指南》和《优惠政策兑现指南》,让企业按图索骥,知道遇到困难找谁办,怎么办;要织密维权通道,由工商联或企业服务中心与政法委及公、检、法、司建立合作平台;要设立“办不了窗口”;要建立“直通车机制”。

二、搭建多种平台,为企业“找到路”。要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中介超市,真正实现找人就到市场,解决各类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要尽可能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基金平台、行业协会、拟上市企业培训机构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各类融资平台等;要组织相关部门编印全市《工业产品清单》、主要企业《生产设备和科研设备清单》;要组建“专家顾问”团。

三、举办多种活动,为企业“找到家”。要常态化举办各种座谈会、早餐会、沙龙、培训班以及各种论坛、峰会等;要定期组织全市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家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交流,到有关高校集中培训,适时开展“双向挂职工程”;要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问题收集机制;要继续实施“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

 

插上“数字”翅膀 助力经济腾飞

宁建斌 委员

随着我市经济迅猛发展,制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我们建议:

一、规划数字经济“一张图”。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未来几年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表及路线图。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再建成和开通一批5G基站,打造企业内网改造典型案例,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大力开展省、市两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建成一批示范场景。

二、打造工业互联网“新高地”。一是加快数字化改造与产业融合。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数字生产”,加速企业ERP、MES、数字化设计工具等模块应用,实现“数字管理”。二是深入推进“企业上云”。鼓励工业企业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推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部署应用。

三、树立示范引领“新标杆”。抓好数字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分行业、分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典型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模式和解决方案,带动技术更新、模式创新和产品供给革新。

四、下好政策扶持“一盘棋”。利用工业强市和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出台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利用现有的“三重一创”、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资金渠道,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试验验证和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五向”发力 振兴村级集体经济

王平 委员

经过脱贫攻坚,我市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长,但一般村发展步伐平缓。为此我们建议:

一、向“两强一增”要示范。向科技示范要效益,向机械示范要效率,向市场经营要空间。加快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向改革要动能。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和农村“三变”改革,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制度性成果,力求从中获取更多利好政策和法律空间,释放出乡村的强大蓄能。

三、向项目要活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离不开必要的财政专项投入,进而引领吸纳金融资本投入、撬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必要的“输血”。促进均衡联动发展,统筹好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正常推进区、持续巩固区,统筹好乡村振兴24个重点乡镇和其他乡镇,统筹好146个第八批选派干部村和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2万元的行政村的协同发展,确保300个以上经济薄弱村年均财政投入达30万元以上。

四、向帮扶要成效。健全选派单位和乡镇干部包村结对帮扶制度,成立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村一帮扶”工作专班,变驻村为包村、驻点为包点,着力夯实部门与乡镇干部富民兴村的包保经济责任。因地制宜指导和帮助各行政村通过化解历史遗留、盘活资产资源、挖掘开发优势、争取项目投入等工作。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帮扶,有效促进被帮扶村加快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由被动经营向主动创收转变。

 

巩固创城成果 回应路堵难题

黎家发 委员

随着滁城面积不断拓展、人口加速聚集,城区道路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滁城市民平均每天新购车66台。巩固创城成果,市民有着更多的期待,特别期待能够行快一点、少堵一点,特别需要回应“四个关切”:

一、关切进出四个高速口通行不快的问题。建议对确定的主干通行路进行信号灯优化,保证时长;向东依托扬子路,向南将滁州大道直连金陵路,横连敬梓路,由敬梓路中转接中都大道、南谯路、西涧路,向西重点畅通西涧路北段、清流路交口至高速出入口一线,北向重点在于上海路南段的红绿灯控制和压缩。

二、关切南北主干线不畅的问题。建议用好西涧路,重点管理南谯路和中都大道,通过信号灯管理和少量工程措施,实现主干道提速提效;下决心封闭少数路口,封闭后采取掉头往返或右进右出方式,减少等待时间。

三、关切滁州大道北段提速的问题。建议在滁州大道经开区和苏滁园段,扩建辅道及慢车道,增加主线机动车通行能力;在全路段实施红绿灯智能化改造,通过灯控形成绿波带,自动感应增加干道绿灯时长。

四、关切老城区道路停车资源共享的问题。建议重新核定公共停车位收费标准,调低收费起点,延长免费停放时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序适时向社会免费开放;在新建城市广场、公园、公共建筑时多设置免费停车位。

 

办好学前教育 幼儿幸福快乐

赵艳梅 委员

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投入不断加大,管理不断创新。以滁城为例,目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9%,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102.1%,均超过国家规定目标。但社会在进步,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上“三孩政策”全面放开,为此,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公办园要扩面提质。一是规划新改建城区公办幼儿园。新城区可从出让土地中依据布局硬性规定幼儿园配建,老城区可根据需要改建幼儿园,与滁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适应。二是单独核定正式教师编制。一方面落实编制动态调整,可从周转池中补充;另一方面加大幼儿教师招考力度。三是逐步提高聘用教师福利待遇。四是增设保育专业。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幼儿保育专业,定向培养一批保育老师,明确保育老师比例。

二、民办园要加强管理。一是促进普惠性幼儿园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将普惠性民办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列入幼儿教师整体培训计划。严格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二是严格非普惠性民办园考核监管。强化对民办幼儿园的评估考核,根据评估考核结果,实行差别化支持。对不符合办园标准要求、规定期限内整改不到位的,暂停办园资格或吊销办园许可证,直至责令关停。

 

让“亭满意”真正“挺满意”

洪卫东 委员

2019年、2020年全省营商环境工作考核,我市均居前列。“亭满意”营商环境已成为全市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但放眼长三角等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我们在营商环境工作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让“亭满意”名副其实“挺满意”,我们建议:

一、提升新兴产业平台。进一步发展壮大智能家电、健康食品、硅基材料、绿色光伏、新型化工等优势产业,不断深挖上下游产业链,力争打造为全国典范园区、基地,成为中国“旗舰版”的“家电之都”“食品之都”“光伏之都”“水性涂料之都”“盐化工之都”等。

二、提升功能服务平台。组建一批“多面手”“快刀手”“精算师”的招商队伍,成立一批“店小二”“保姆式”“妈妈式”的服务团队,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要素保障平台。进一步加快推进滁州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物流集散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更多“一站式”对外开放平台。

三、提升信息共享平台。把全市企业纳入“一张网”来服务,所有项目纳入“一个库”来推进,所有服务事项纳入“一个平台”上解决。发挥市县两级投融资平台作用,集中“优势兵力”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充分利用“数字网络”平台,开通更多便企惠企的通道,让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信息网状化、矩形化和扁平化。

 

协商架起连心桥 召集解决烦心事

刘邦红 乡镇政协召集人

去年以来,先后有省内外9个市、县政协来来安县新安镇学习交流。作为乡镇政协召集人,我着力围绕“召”“集”“人”活跃在一线履职。

围绕“召”字搭平台,实施“三场协商”。一是会场协商。高标准打造政协委员活动室、召集人工作室,新建双塘红色协商议事室、永阳协商议事亭,建立特长委员库、乡贤人才库。一年来,开展各类会场协商活动20余场。二是广场协商。结合工作实际,在社区广场召集委员、群众协商,及时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三是现场协商。让“微协商”走进小区、走进楼院、开在“家门口”,就地协商解决诉求。

围绕“集”字聚共识,实行“三下一线”。一是重心下移到一线。利用“智慧新安”网络平台,倾听群众呼声、心声。二是力量下沉到一线。配齐1名镇级政协专职工作人员和19名村(社区)兼职联络员,构筑了上下联动工作格局。三是触角下延到一线。深入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围绕“人”字解难题,实现“三方满意”。一是上级满意。主动服务中心工作,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社会维稳等重点工作。二是委员满意。建立目标责任制,要求8名委员围绕“五个一”目标,制定个人计划,并进行履职考核打分、按月“亮晒”。三是群众满意。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我深刻认识到,做好召集人工作要始终坚持:必须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画出最大“同心圆”;必须以找准自身定位为关键,凝聚群众“金点子”;必须以发挥委员作用为重点,共同唱响“好声音”。

 

提升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水平

丁晓丽 委员

目前,全市已实现城市养老服务三级中心(以下简称养老中心)全覆盖。如何进一步提升养老中心建设运营水平,将其打造成滁城“后创城时代”文明新品牌,建议如下:

一是提升硬件,打造养老“放心”品牌。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造完善养老中心的服务用房、设施设备、院区场地、照护型床位等基础设施,确保所有养老中心基础性指标全部达标并有所提升。

二是培育人才,打造养老“贴心”品牌。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支持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等专业,引导社会培训机构提供养老护理等培训项目,尽快培养一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进入市场。及时兑现入职奖补、学费补偿以及相关培训补贴,引导相关毕业生到养老中心就业。全力推行持证上岗,把现有无证且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服务人员,分批纳入政府年度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

三是健全机制,打造养老“暖心”品牌。注重工作监管,完善县级养老指导中心的监管体系。优化服务方式,推进智慧养老工作,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作用,实现居家、社区与养老中心的全面融合和高效服务。完善工作制度,打造一批服务功能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暖心养老中心。

四是强化宣传,打造养老“民心”品牌。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养老中心职能作用、宣传养老服务先进典型,让居民了解养老政策,知晓服务项目,理解信任养老中心和从业人员。

 

聚焦小市场 关注大民生

吴文宏 委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居民需求不断提高,滁城农贸市场发展中一些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批零市场同规划、同建设。根据小区规模及居住人口情况,对市区农贸市场商业网点进行合理规划,建议市区农贸市场规划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同时加快周边大型农批市场规划和建设。科学合理配置车位,解决市民停车难。落实对民营农贸市场的管理责任,新规划建设的农贸市场原则要在室内配建公厕,并加快周边社会公厕建设。

二、加强监督,齐抓共管。建立农贸市场联动和考核机制,加大部门配合力度。探索组建统一的农贸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将市场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开。压实经营者的责任,市场方应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选择一批有实力、会管理的专业队伍,切实做好市场物业、安全、消防、经营、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各方面工作。规范商家行为,引导农贸市场商家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商品设立“指引牌”“明白牌”“养生牌”等特色、精品告示,标示出食品的保质期,烹饪方法。

三、强化保障,平稳运营。农贸市场关系广大市民菜篮子的民生实事,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建议政府出台切实可行措施,给予农贸市场的开办方、市场经营户一些政策支持和相关优惠,进一步降低菜价,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城市品质。

 

加速服务业集聚 赋能高质量发展

施发兵 委员

近年来,我市先后争创14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限上商贸企业由4年前的925家提升到1521家。对标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5688”目标和“五五”远景,着力构建“5+4+N”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奋力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目标,对此,我们建议:

第一,着眼于培,要处理好“外招”与“内育”的关系。一是组织保障。对现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成立高规格组织机构,提升集聚区运营管理水平。二是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促进土地、资金等向集聚区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倾斜。三是服务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对服务业重点项目,在备案、用地、规划等审批服务时,开辟“绿色通道”。

第二,着眼于融,要处理好“本位”与“全局”的关系。编制好全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好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好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专项规划。依托光伏等八大产业链及商贸、文旅等优势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第三,着眼于扶,要处理好“生存”与“毁灭”的关系。借助政府“有形的手”,招引新项目,盘活商业资产,促进街区转型升级。老城区特色商业街区依托古城文化底蕴,突出文脉资源的开发与挖掘,优先发展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业。

 

长三角一体化唱好商协会声音

王莉 委员

滁州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只有培育和扶持行业商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才能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赢得主动。为此,我们建议:

一、坚持党建引领行业商会协会建设。积极推动商会协会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行业商会协会重大问题决策等制度和程序安排。推行党员负责人和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二、完善行业商会协会培育扶持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支持行业商会协会发挥作用的政策体系。制定行业商会协会管理办法和支持措施。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行业商会协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突出行业商会协会在市场主体中代表性。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设立行业商会协会,鼓励传统优势产业商会协会做大做强。加快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商会协会培育与扶持。引导各类新经济新业态行业商会协会发展。鼓励行业商会协会积极参与“双招双引”。鼓励行业商会协会开展招商推介会、投资合作恳谈会等市场活动。

四、促进行业自律与跨区域开放合作。鼓励建立行业性或专业性纠纷调解组织。推动行业商会协会制定实施行规、行约和行业职业道德准则。对标对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毗邻区,推动重点行业商会协会之间的互动合作。 

责任编辑:郭新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