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 正文

安徽:党建引领,增厚村集体“家底”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保障。我省综合施策,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消除“贫血”病灶

  ——大力整治软弱涣散村,选优配强“领头雁”

寿县板桥镇王楼村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村党总支原书记曾受过刑事处罚,村党组织凝聚力差,村集体经济薄弱,去年被淮南市确定为软弱涣散村之一。

针对王楼村的状况,上级党委从建强组织“堡垒”入手,及时将原书记清理出村干部队伍,同时补齐配强班子。选派的镇民政所所长姚士元到村担任书记后,不仅快速融入村里工作,还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去年,王楼村实现集体收入20多万元。

组织强,一强百强;组织弱,事事难成。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与集体经济薄弱,常为因果关系。对这一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贫血”病灶,必须把选优配强作为刚性整顿手段,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去年,在深入排查摸底、综合研判后,全省对确定的630个软弱涣散村开展分类整顿,对症下药,调整100多名不胜任、不尽职的村书记,选优配强500多名村“两委”成员。

各地深化“领头雁”培育工程,通过下派一批、调整一批、培养一批、补充一批的办法,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开展实用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组织村书记走出去,到先发地区、经济强村实地学习,汲取经验,拓宽思路,提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能力。

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通过公开招录、跨村任职,把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动人选进村级班子,2019年择优录用村干部44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1人,跨村任职18人。同时,通过组织外出参观、镇内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解决各村发展动力不足、思路不宽、信息不畅等问题。涡阳县等地还以“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和流动党员“双向带动”为载体,吸引在外发展成功人士、乡村企业家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培养和选用一批能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汇聚“供血”合力

  ——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增加财政资金扶持

村里户户有银行授信、大户授信封顶50万元、整村信用额度高达3000多万元……得益于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东至县洋湖镇永济村引来了金融“活水”,种养大户借助银行信贷资金加速发展,村民们集体致富有了奔头,永济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步伐也迈得更加稳健。

党建聚心,信用变金。近年来,省委组织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针对农村融资难等难题,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集聚,为村级经济发展“供血”。截至2019年底,16个试点县共发放信用贷款4.6亿元。

财政投入的持续加大,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强支撑。据统计,各级强化财政资金供给,共安排10.8亿元财政资金,对1474个基础条件较好村和1013个“空壳村”、薄弱村进行扶持。肥东县在市财政给予每个重点扶持村30万元补助基础上,给予每个村20万元配套补助,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省自然资源厅加强用地支持,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自有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经济。合肥市出台留用地措施,按照每个村不低于3亩的标准安排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指标。

增强“造血”功能

  ——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受煤炭去产能、小煤矿关停政策影响,淮南市八公山区部分“靠煤生财”的村一度面临发展困境。

“如何另谋出路发展村级经济,成了摆在我们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蔡岗村党支部书记蔡瑞祥介绍说,蔡岗村与邻近的蔡洼村积极找市场、想路子,利用前些年积攒的资金,抱团成立“两蔡集团”,注册成立3家4S店和1家汽车维修公司,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超百万元,并带动了130多名村民就业,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发展产业,是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根本出路。各地突出产业带动,从推动产业振兴出发,充分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全省共建成集体经济产业项目1676个,有效增强了村集体“造血”功能。

各地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推行“党支部+基地”“党支部+合作社+电子商务”等行之有效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助力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休宁县板桥乡通过连续7年举办“赏呈村油菜花、品板桥泉水鱼”油菜花节等活动,大力发展泉水鱼旅游经济,先后成立沂源流水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板桥村泉水养鱼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品牌、鱼苗、防疫、价格和保底收购的管理方式,注册“一线泉”商标,泉水鱼的价格每公斤超过百元。

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物业经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各地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由过去简单的发包租赁拓展到多个领域,收入来源日趋多元,来自产业经营、光伏发电、资产收益、入股分红、生产服务等渠道的收入日益增多。

为加强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发挥乡村企业家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头羊效应”;省科技厅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选派科技特派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构建“活血”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思路

马鞍山市博望区积极探索新路子,对集体土地相对较丰富的村,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外流转,激活土地资源潜力,激发发展集体经济内生力。

博望区西城村将湖下2200多亩集体农田进行流转,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160多万元。红阳村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浙江安吉一位茶商合作,在一期项目中新建了50亩的白茶种植示范基地,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每年均可创收2万多元,二期200亩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建设。

发展村集体经济,离不开制度创新。我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或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通过联营、联建、入股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全省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居)达15063个,占村(居)总数的93.7%。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增加了村级收入,带动了农民增收。不少村集体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承接经营主体,获取股金分红,壮大村集体实力。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达8497个,占村(居)总数的52.8%。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引导村集体利用交易平台进行资产资源公开流转,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全省建成13个市级、84个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去年交易金额达23亿元。

村集体经济“活”起来,低收入群众就能富起来。舒城县张母桥镇已成功涌现出陡河村等多个村级集体经济优秀示范村,全镇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据统计,去年全省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8年的13.9万元提高到19万元。集体收入的提高对促进农民增收贡献较大,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16元,增幅达10.1%。

今年4月,我省还启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六项行动”,围绕薄弱环节,重点推进“增点扩面、渠道拓宽、帮扶助力、部门联动、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六大举措,打好集体经济发展“组合拳”,全面推动全省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记者 黄永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